▲《王羲之的行草書雨后帖》
《溪橋策杖圖軸》明文徵明。
《蘇軾行書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合卷》北宋
9月16日至20日,由國際藝術史學會、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主辦的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將于北京召開。據主辦方介紹,這是被稱為藝術史界 的“奧林匹克”盛會首次將會議地點移至非西方地區,也是143年來更名后首次召開。屆時,將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290余位專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此 外,央美推出的“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及故宮特別呈現的“故宮藏歷代書畫展”也是這次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內容?
290余位專家將分享研究成果
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以“概念:不同歷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藝術和藝術史”為主題;I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鄭巖認為,“概念”這個詞匯具備很強的開放性,“可以把更多多元文化囊括進來”。
據了解,“概念”這一主題在2013年7月30日確定,隨后,經50位中國專家及20多個國家的藝術史學會主席反復磋商,中方籌委會最終完成了 21個分會場的學術陳述的中英文文本。而21個分會主題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在全球化時代,如何超越西方主導的藝術史觀念和方法。2015年11月,主辦 方從自世界各地征集到的1012份稿件中,最終選擇并確認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290余位專家發言,他們屆時將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有何突破?
首次將場地轉移到“非西方”
自1873年第一屆維也納國際藝術史大會起,大會的主辦地點始終輾轉于歐洲國家。直至1961年第20屆大會,大會的主辦會場才從歐洲遷至美國紐約,但很長時間內,依舊是西方藝術史家自己玩。
20世紀末期,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藝術史大會也在順應這一趨勢。據組委會成員之一朱青生了解,“其實他們很長時間都在尋找中國”。上世紀90年 代,“他們尋思著把亞、非、拉國家加入國際藝術史學會,于是他們就派人來到中國,找到了他們認為的‘藝術史專家’,即我們的考古學家,因為中國的考古界和 藝術史界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就沒有繼續發展”。2005年,以邵大箴、范迪安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史研究者開始與國際藝術史學會建立聯系,2006年中國成為 會員國。
更名后首次召開藝術史大會
提及大會“移師”北京的契機,邵大箴的思緒回到了8年前。他告訴記者,2008年,“我與范迪安、鄭巖等一起在墨爾本參加第32屆大會的時候,我放了一些幻燈片,簡單陳述了一下中國美術史,沒想到現場的世界美術史家非常感興趣”。
鄭巖對墨爾本的這次會議印象深刻,“當時邵先生帶著我們去旁聽第一組的發言,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各位代表在會議上呈現的PPT中,大 家都少不了在幻燈片里面放一張中國的作品,這幾乎成為一種時髦”。在鄭巖看來,世界藝術史發展到今天,“沒有中國的參與已經是不可能了”。這次會議后, “他們主動提出,說中國也應該申請舉辦世界藝術史大會”,這讓邵大箴沒有想到。
在來北京之前,世界藝術史大會原名為“國際藝術史大會”。范迪安在近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努力將大會的定名從‘國際’改到‘世 界’,這也從文化觀念上將大會推向了一個更正確的方向。在文化視野上,從國別提升到世界,更加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學術方向,這一個詞語的變更也是有時代文化 特征的術語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