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長——陳佩秋、照誠書畫聯展”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上世紀50年代,陳佩秋就已成為上海中國畫院最年輕的畫師;如今,年逾九旬的她依然屢有新作,還投入到書畫鑒定領域。這位“活一天就畫一天”的海派藝術大師,昨天(19日)把自己的數十件古風國畫送進國家博物館展覽。稍顯遺憾的是,由于年事已高,老人未能來京。她以“山高水長”為名,期待展覽尋覓到更多同道知音。
95歲的畫壇泰斗陳佩秋畢業于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早年受業于黃賓虹、潘天壽、鄭午昌等大家。上世紀50年代,她以一幅《天目山杜鵑》摘得全國青年美展大獎。在藝術之路上,她以山水起步,后攻花鳥,終至成為“花鳥山水畫大家”。此后她又開啟新畫風的探索,引西式印象派之用色技法于中國畫,以層層疊加墨彩的手法開創出彩墨結合的陳氏青綠山水。本次展出的《山高水長》《綠原可居》《霞色春風》《赤壁懷古》等大幅巨制,即為老人與上海照誠法師合作的近作。
盡管年事已高,身體已不如原先硬朗,老人還是堅持筆耕不輟。就像當年初入畫壇,每天她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臨摹、寫生。在她看來,寫生對一個畫家成長極端重要,但現在一些畫家在藝術創作上過于依賴現代設備,往往是先拿手機或相機到外面匆匆取景,回頭再去搞還原,不愿意“深入生活”。
陳佩秋總想為國畫多做些嘗試。她曾以八十高齡遠渡重洋,前往法國盧浮宮探究莫奈等西方油畫名家的用色之道。不過,她并不主張“中西合璧”,而是提出“借鑒西畫色彩”,因為后一種提法更能體現中國繪畫的價值。在她看來,中西方繪畫原本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畫風,只可取西畫色彩之優長。
除了繪畫,近些年陳佩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中國古代書畫的鑒定上。不為公眾熟知的是,她的愛人謝稚柳生前就是書畫鑒定大家,曾經擔任國家文物局古代書畫鑒定組組長。對于自己“轉行”鑒定領域,陳老信心滿滿:“真正懂畫、會畫者,對古畫鑒定更有發言權。”為此,她牽頭成立了截玉軒古書畫研究社,致力于古畫鑒定。據悉,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龍華古寺聯合主辦,將展至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