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北京國際音樂節給你不一樣的古典樂

2016-10-28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10月15日、16日,本杰明·布里頓歌劇《仲夏夜之夢》實現中國首演。

    第十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臨近收官,但精彩不斷:莫扎特、馬勒、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一位位音樂巨匠緩步走來;《唐·璜》以浸沒的方式貼近觀眾、手機微信成為傳遞鳥叫和完成現場演奏的利器……經典與創新相融相合,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聽覺震撼與精神享受。

    歌劇可以這么聽這么看

    歌劇依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音樂節除了為觀眾帶來像本杰明·布里頓《仲夏夜之夢》這樣全新的劇目外,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3D情境歌劇《湮滅》的出現則令人大開眼界,銳意創新,不斷探索,北京國際音樂節多年來的藝術理念又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以瓦格納、施特勞斯為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歌劇一直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歌劇舞臺上的主軸,但近年來音樂節把焦點更多地對準了20世紀現代主義歌劇,并推出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的作品,在《諾亞的洪水》《彼得·格賴姆斯》之后,完整舞臺版的《仲夏夜之夢》也進入了觀眾的視野。

    不僅如此,除了一如既往推介新劇目外,凝聚了最前沿舞臺視覺技術的新銳歌劇,也首次出現在了今年音樂節的舞臺上。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3D迷你歌劇《湮滅》的上演,中國觀眾的歌劇欣賞體驗悄然間發生了一場革命性突破。

    在演出開始前,誰都不知道“浸沒式”“3D歌劇”到底是什么?這種顛覆了傳統歌劇演出形態的新形式究竟會產生怎樣的欣賞體驗,遠離傳統的劇院舞臺,歌劇是否還是歌劇?帶著這樣的疑問,觀眾走進了三里屯這個北京最時尚的商業中心,而當演出結束后,人們忽然意識到,原來歌劇可以這樣聽。

    就像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所說的:“古典音樂藝術伴隨著人類文明、藝術與思想的進步不斷演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遭遇到新技術、新媒體、新審美趣味的沖擊,所以用全新的姿態賦予傳統藝術鮮活的生命力,是我們每一個音樂藝術家的使命。”可以說,正是在歷史上最前衛,最包容,最具當代氣息的一屆音樂節期間,北京觀眾領略到了歌劇藝術在21世紀舞臺的無限可能性。

    19年45部歌劇、62場演出、26次中國首演、2次亞洲首演、1次世界首演,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至今所交出的歌劇成績單,如果說客觀的數據還不足以描述音樂節歌劇成就的話,觀眾的切身感受或許更能折射出這份成績。當布里頓的歌劇《仲夏夜之夢》又一次填補了國內歌劇舞臺的劇目空白時,音樂節的忠實觀眾們對于“中國首演”已經不再感到新奇,因為每年“一劇一首演”早就成為了北京國際音樂節歌劇舞臺的慣例和常態。

    而正是這種不斷求新、求精的思路,大大提升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歌劇藝術品牌價值,并在國際上開始備受認可。2013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次與久負盛名的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實現合作,將其當年最新制作的歌劇《帕西法爾》以最快時間帶到中國,2014年奧地利蒂羅爾歌劇節也將其亞洲首秀的第一站選在音樂節的舞臺,今年又與法國著名的普羅旺斯-埃克斯國際藝術節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國際影響力。在這條通過國際合作的道路上,拿督黃紀達基金會創始人黃鈴玳爵士夫人為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給予了相當的支持。

    交響饕餮名家薈萃

    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歌劇板塊之外,今年音樂節在交響樂方面也是精彩迭出:10月9日,著名指揮家呂嘉率首次登上音樂節舞臺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攜手男高音歌唱家奧古斯特·阿莫諾夫、男低音謝爾蓋·萊弗庫斯、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在中山音樂堂獻上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維奇的管弦樂與合唱作品,為第十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奏響開幕序曲。這也是兩大機構首次合作。

    音樂節的老朋友讓-伊夫·蒂博戴與首次造訪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西澳大利亞交響樂團在指揮大師阿什·費舍的執棒下,為京城觀眾帶來了一場意外驚喜。10月17日,曾多次擔綱音樂節重要演出的青年指揮家林大葉以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身份再次登上這個熟悉的舞臺,殷承宗、劉孟捷、宋思衡與王雅倫四代鋼琴家聯手奉獻了一場記憶精湛、配合默契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

    10月22日的三里屯橙色大廳無疑是令人驚喜和感動的。譚盾大師以《霸王別姬》與《風與鳥的密語》兩部新作讓觀眾領略了青衣虞姬與鋼琴霸王的深情悲歌以及手機與樂隊之間的和諧共鳴;而晚上由首次亮相音樂節舞臺的青年指揮景煥呈現了一幅美妙絕倫的莎翁音樂畫卷,話劇大腕馮憲珍以讀書人身份跨界助陣,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的表現,這是中國首支由職業樂團建立和管理的青少年交響樂團,也是音樂節歷史上第一支非職業交響樂團,雖然青澀但充滿活力,值得期待。

    時隔15年再度造訪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捷克愛樂樂團,在指揮大師基里·貝洛拉維克的帶領下,連續兩晚為觀眾帶來了純正溫暖的德沃夏克之夜。而從昨晚開始的柴可夫斯基系列音樂會更是本屆音樂節的交響重磅之作——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響樂團在84歲高齡的老牌指揮大師弗拉基米爾·費多謝耶夫的率領下,在保利劇院連續三晚獻上柴可夫斯基的全部6首交響曲,為觀眾獻上最具俄羅斯音樂精髓的權威演繹。而北京觀眾無比幸運的是,由于大師年事已高,無法隨團完成此次訪華巡演的全部演出,他將缺席樂團在上海、武漢等城市的音樂會,但大師唯獨將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帶領樂團完成全部三天的音樂會。

    作為本屆音樂節的收官之作,紐約愛樂樂團下任音樂總監、香港管弦樂團現任音樂總監梵志登大師將親率香港管弦樂團、攜手青年小提琴家楊天媧共同為觀眾講述一個從小提琴天才躋身于世界級指揮家巨人的傳奇故事。

    古典樂的另一副面孔

    當保利劇院奏響柴可夫斯基悠長唯美的旋律同時,三里屯太古里北區紅館同時進行著一場全新的探索——追逐、旅行、不肯停步的執著、難以言表的落寞,這是一份來自舒伯特時代的憂傷與孤寂,將在聲樂劇場的演繹下,找到忙碌都市的共鳴,將音樂、舞臺與蒙太奇影像結合,呈現在素以時尚、新潮為標簽的三里屯。這是第十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全新委約、根據舒伯特著名聲樂套曲《冬之旅》創作的多媒體視覺劇場作品《逐》。

    它不是聲樂套曲,也非話劇歌劇音樂劇。它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所做的一種全新嘗試與探索——把《冬之旅》的意境帶到21世紀的當下,帶到三里屯。希望對藝術歌曲并不熟悉的觀眾,或者從別的地方跨界來的觀眾,能以這樣一種方式親近一回古典樂。

    古典音樂有另一種呈現,可以說是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以來努力嘗試的。而今年超半數的演出安排在三里屯橙色大廳與紅館,從單簧管到爵士長號,從琵琶行到霸王別姬,從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到3D迷你歌劇《湮滅》,古典的、流行的、傳統的、民族的、循規蹈矩的、顛覆常規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停實驗時尚地標和音樂的融合,“其實也是在嘗試古典音樂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而這些實驗都證明二者并不遙遠。這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之所以能成為‘節’的意義所在,在中山音樂堂、保利劇院、北京音樂廳之外,音樂可以有更多想象空間,可以包圍、融入、滲透進現代人的生活。”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說。“今年是第十九屆,‘1’時代馬上就結束了,明年的音樂節將進入‘2’時代,需要很多新人,新創意,新想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