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俄羅斯畫家“定格”老北京 70年后首展

2017-11-19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頤和園一角,一簇簇白色花朵盛放;一座紅柱綠瓦小亭,背靠蒼蒼山脈;香山中,一抹樹蔭恰好將石獅子籠罩……

  一幅幅古建畫作,喚起很多老北京珍藏在心中的美麗記憶。

  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俄羅斯畫家辟谷列維奇用彩色畫筆“定格”的老北京,昨天,魯迅博物館展出了22幅“有色彩的老照片”,這是這些畫作近七十年來的首展。其中,有4幅畫作描繪的地點尚未被認出,工作人員將其命名為“佚名”。

  “有色彩的老照片”共60余幅

  俄羅斯畫家辟谷列維奇的古建筑繪畫寫生作品被稱為“有色彩的老照片”。20世紀初,他隨白俄流亡僑民隊伍從黑龍江邊境遷入中國。1936年至1948年,北平都市規劃局聘請他運用俄羅斯繪畫技法,創作了60余幅北京市區及郊區的古跡、古建筑寫生作品。這些作品尺幅統一,長約80厘米,高約90厘米。“畫哪兒當時并沒有具體規定,而是根據畫家的意愿決定,所以大部分畫面描繪了比較有名的古建,角度、色彩都很美。”魯迅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說。

  上世紀四十年代,這些真實記錄了北京古建筑風貌的作品歸入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即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收藏。1949年前,21件作品運往南京參加展覽,從此再未歸鄉,這批作品后來輾轉到了臺灣,現存放于臺灣華崗藝術博物館。目前,僅39件作品還藏于中國文研院。

  “這些畫作的木框都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配的,展出前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有些畫框上還留有紙質標簽,上面還寫著‘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等字樣。”中國文研院工作人員李園霖說。

  魯博相關負責人說:“隨著歲月的沉積,這些作品所蘊藏著的歷史文化信息越發珍貴。它們不僅可以彌補歷史文獻的不足,而且可以結合歷史文獻進行研究,達到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的目的。”

  對照老畫“挑刺兒”遺存修繕

  “七八十年前的老北京什么樣,我們大多是通過黑白照片了解。而這一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彩色的,讓觀眾可以更客觀、直接地看到北京的過去。”李園霖說,中國文研院同步展開了對畫中記錄古跡和古建的查證工作,彌補了部分歷史資料的缺失。

  “每一幅畫,我們都希望找到當時的繪畫地。” 李園霖介紹,“因為歷史久遠,有些古建已經消失,找尋起來就需要翻閱大量當年資料。”

  展廳中,《法海寺一小塔》所展示的景象,已被一場風雨損毀掉。但工作人員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資料中找到了一幅黑白照片,印證了畫中場景。梁林如此描述這座小塔:“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面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筑中所常見的”。

  探訪過程中,李園霖和同事們還發現了一些老畫與現實不符的場景。比如一幅《八大處香界寺》畫面中,一座石碑,朝外的一側寫著“敬佛”兩字。“現在這一面朝里了。”李園霖翻開手機相冊,比對著畫作,“但這到底是當年畫錯了,還是后來修繕時沒有按原狀復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4幅“佚名”尚未認出創作地

  展出的油畫中有4幅尚未辨認出具體位置,工作人員將其命名為“佚名”。

  魯博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希望觀眾可以從畫中解讀歷史的變遷,通過作品認識北京的歷史,發現古都北京的美,同時也希望觀眾幫助我們一起找到4幅畫作的創作位置。”

  新聞內存

  老畫作歷經7年修復

  展出前,這些已七八十歲“高齡”的老畫也身染“沉疴”——因老化、污染等原因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有些作品甚至長了霉菌,裂開了長短不一的口子。

  “修復大約進行了7年,分3批將26幅油畫類修完。” 李園霖介紹,每一幅畫修復前都會進行科學的體檢,比如通過照射紫外線判斷出這批畫從創作完就再也沒有動過。

  修復過程中,每幅畫都經歷了“真空艙”,殺菌去霉,殺死蟲卵。補色的顏料都不是普通涂料,而是一種可逆材料。“未來有需要時,可以輕松除去修補痕跡。”李園霖說。

  剩余尚未修復的均為紙面粉筆畫。由于當年材質等因素,有些畫已經到了一碰會掉渣兒的狀態,不能輕易搬動。李園霖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最穩妥的修繕方案進行保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