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無田食破硯——齊白石筆下的書法意蘊之二”專題展近日于北京畫院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
此次展覽由北京畫院聯合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將國內6家重要齊白石收藏機構的60余件(套)精品匯聚一堂,為參觀者了解、欣賞白石老人并不為人熟知的書法藝術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我生無田食破硯”,源自蘇東坡的詩句,清代篆刻家黃易曾以此句治印。齊白石習篆刻初期,曾專門臨刻過黃易這方印章。白石老人曾言“我詩第一,印次之,書再次之,畫更次之。”雖然書名常常被畫名掩蓋,但他的書法成就是排在繪畫之前的。
據悉,此次展覽共分為“日洗硯池揮宿墨”“刪去臨摹手一雙”“眼昏看世不模糊”“已卜余年見太平”四部分,意在追溯齊白石書法發展演變的脈絡。
其中,兩件《甑屋》作品堪稱齊白石行書代表作。甑,是中國古代的蒸食 用具,齊白石寓意自己賣字畫所得可換柴米養家糊口,故為畫室起名為“甑屋”。作品寫道“余童子時喜寫字,祖母嘗太息曰:汝好學,惜生來時走錯了人家。俗 云:三日風,四日雨,那見文章鍋里煮。明朝無米,吾兒奈何?及廿余歲時,嘗得作畫錢買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鍋里煮吾兒之畫也。……依然煮畫以活余年。 痛祖母不能呼吾兒同餐矣。”簡練的話語飽含著白石老人思念祖母的深情和“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無奈。
齊白石行書老辣奔放,線條行云流水又極具變化,他的篆書則多用于題寫楹聯、中堂和橫批,并與篆刻藝術融為一體。整體書風蒼勁古拙、氣勢雄強,愈到晚年愈大開大合、自由奔放。
據悉,此次展覽不僅展出北京畫院藏的書法精品,還重點呈現了遼寧省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的齊白石晚年書法精品,涵蓋行、篆、隸、楷等多種字體。
圖為“我生無田食破硯”印,齊白石作 (北京畫院供圖)
圖為觀眾在現場參觀。
圖為齊白石書法作品《甑屋》之一。
圖為齊白石書法作品《甑屋》之二。
圖為齊白石行書作品。
圖為觀眾在作品前觀賞點評。
圖為觀眾在展品前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