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很久以前就曾預測,隨著全球逐漸變暖,地球南、北回歸線一帶——即從中東到歐洲里維埃拉直至美國西南部,及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到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將變得越來越干燥。這些地區遠離赤道,降水量和蒸發量都較小,而海洋蒸發帶來的更多降水預計大都會落在高緯度范圍內。很多氣候學家認為,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那里會變得更像“沙漠”。
現在,最新的測量結果證實了這一預測。美國國家海洋和氣候管理局以及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衛星搭載的海色遙感傳感器對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進行了研究。這片海域約占全球海洋面積的20%,生活在此的浮游生物相對稀少。傳感器通過追蹤海水的色差變化,可以測量出生活在其中的浮游生物的豐富程度。研究顯示,這片亞熱帶海域中類似沙漠的“不毛之地”近期出現快速擴張的趨勢,自1998年以來,面積已經擴展了15%。與之相對應,其表層海水溫度也在穩步上升。
科學家表示,雖然目前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人類行為造成的氣候變化脫不了干系。
研究人員說,海洋生產力的下降可能與海表溫度升高或者風勢改變有關。不論哪一種因素,都可能導致富含營養的深層海水無法上升,浮游生物得不到滋養,同時也間接地影響到其他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說,考慮到觀測時間不長,這種變化可能是暫時的,但它與受影響海域內輕微但穩定的變暖傾向相符,也同科學家預測的在人類引起的全球變暖形勢下將會出現的趨勢一致。研究人員在印度洋也測量到了類似的變化,但變化趨向不夠明顯。
海洋變化也可能與赤道地區出現的另一種變化有關。《自然地球科學》雜志創刊號刊登的一篇評論說,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數十年的大氣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熱帶范圍本質上正在逐步擴張,并且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的要快。
該分析報告的作者之一、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的海洋學家杰弗里·波洛維納(Jeffrey J. Polovina)說,目前無法將大氣變化與海洋變化聯系在一起。“我們所發現的海洋‘不毛之地’隨著亞熱帶環流轉暖而擴張這一現象與我們對全球變暖影響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說,“但只不過9年的研究讓我們很難排除新的時間尺度下可能將出現的波動。”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物理學流體動力實驗室的氣候模型專家艾薩克·赫爾德(Isaac Held)也認為,海洋變化和大氣變化之間并沒有太緊密的聯系,而且9年時間顯然太短,不足以判斷全球變暖帶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