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預測稱北冰洋將很快迎來無冰的夏季,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這一時間很可能比科學家們預測的要提前3倍。
刊發于4月3日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的該研究稱,最短在30年內,而不是此前預計的本世紀末,北極地區就可能出現夏季幾乎無冰覆蓋的景象。
屆時,北冰洋夏末的冰層覆蓋面積可能只有100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目前的冰層覆蓋面積大約有460萬平方公里。如此一來,更多的開放水域將惠及航運和海底礦產及石油開發工程,但同時也會引發生態系統劇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于2007年發布的報告曾在綜合十幾個全球氣候模型結果的基礎上對北極的未來進行了評估,但當時就有兩位科學家認為,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對2007年和2008年夏末北極冰面的急劇縮減予以分析。他們是華盛頓大學的氣候科學家王穆因(Muyin Wang,音譯)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的海洋學家詹姆斯·歐佛蘭(James Overland)。
他們從現有的23個模型中挑選出了最適用于評估海冰狀況的6個模型,然后基于它們得出了新的預測結果。
近年來,兩位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同實際情況最吻合的模型,因為“如果一個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目前的狀況,你如何能夠相信它對將來所做的預測?”王穆因說。
所選出的模型也要能夠反映冰層在夏季和冬季的區別,這顯示了一個模型是否具備將太陽輻射量從夏季到冬季的變化納入考量范圍的能力,王說。
一旦夏末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縮減至460萬平方公里——實際上2007年已經降至430萬平方公里,2008年則為470萬平方公里——所有6個模型都顯示出海冰將呈快速減少的趨勢。模型的平均預測結果表明,32年后將出現一個幾乎完全無冰的北極,而有些模型估計的時間甚至早至從現在開始算起的11年后。
“近年來,自然因素引起的反常的溫和氣溫同全球變暖信號一起作用,導致夏季海冰流失的時間早于科學家以人為排放二氧化碳帶來的影響為唯一衡量因素所得到的預測。”歐佛蘭說。
但科學家并不認為北極將會出現完全無冰的景象。模型顯示,沿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仍會有冰存在,在這里,強勁的風力橫掃北冰洋,帶動冰層滑移并互相疊加,從而形成厚厚的冰蓋。
刊發于4月3日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的該研究稱,最短在30年內,而不是此前預計的本世紀末,北極地區就可能出現夏季幾乎無冰覆蓋的景象。
屆時,北冰洋夏末的冰層覆蓋面積可能只有100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目前的冰層覆蓋面積大約有460萬平方公里。如此一來,更多的開放水域將惠及航運和海底礦產及石油開發工程,但同時也會引發生態系統劇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于2007年發布的報告曾在綜合十幾個全球氣候模型結果的基礎上對北極的未來進行了評估,但當時就有兩位科學家認為,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對2007年和2008年夏末北極冰面的急劇縮減予以分析。他們是華盛頓大學的氣候科學家王穆因(Muyin Wang,音譯)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的海洋學家詹姆斯·歐佛蘭(James Overland)。
他們從現有的23個模型中挑選出了最適用于評估海冰狀況的6個模型,然后基于它們得出了新的預測結果。
近年來,兩位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同實際情況最吻合的模型,因為“如果一個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目前的狀況,你如何能夠相信它對將來所做的預測?”王穆因說。
所選出的模型也要能夠反映冰層在夏季和冬季的區別,這顯示了一個模型是否具備將太陽輻射量從夏季到冬季的變化納入考量范圍的能力,王說。
一旦夏末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縮減至460萬平方公里——實際上2007年已經降至430萬平方公里,2008年則為470萬平方公里——所有6個模型都顯示出海冰將呈快速減少的趨勢。模型的平均預測結果表明,32年后將出現一個幾乎完全無冰的北極,而有些模型估計的時間甚至早至從現在開始算起的11年后。
“近年來,自然因素引起的反常的溫和氣溫同全球變暖信號一起作用,導致夏季海冰流失的時間早于科學家以人為排放二氧化碳帶來的影響為唯一衡量因素所得到的預測。”歐佛蘭說。
但科學家并不認為北極將會出現完全無冰的景象。模型顯示,沿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仍會有冰存在,在這里,強勁的風力橫掃北冰洋,帶動冰層滑移并互相疊加,從而形成厚厚的冰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