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85%的礁石都已經消失。而那些幸存者則面臨著毀滅性的捕魚行為、疾病以及海岸開發的威脅。這聽起來像全球熱帶珊瑚礁聳人聽聞的末日預言,而事實上這就是對寒冷水域里生存的牡蠣和雙殼貝形成的礁石的評估后做出的一個結論。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不久前在國際海洋保護大會上發表報告,稱貝類礁石是全世界最岌岌可危的海洋棲息地,比珊瑚礁以及紅樹林森林的現狀要糟糕的多。該報道的聯合撰稿人,同時也是大自然保護協會弗羅里達夏地島海洋研究團隊隊員羅伯特·布魯姆博格(Robert Brumbaugh)認為:“正如牡蠣、小貝肉以及貽貝一樣,幾千年以來貝類也是人類生存的食物,但是人類很少認識到這一點進而關注其命運。”貝類生物學家希望大自然保護協會的這樣全球調查能像1998年“全球珊瑚礁預警網絡”報告一樣,能激起人們保護貝類礁石的激情和行動。
貝類礁石保護海岸遭到侵蝕,并為其他動物提供避難所,同時雙殼類生物也過濾懸浮性有機物,清理水中的雜草比如海苔。因為人們認為貝類生物已經非常稀少以至于不再是人類的食物來源,從而很少有人認識到貝類生物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所起的作用。
大自然保護協會的研究團隊查閱了文字材料、訪問了科學家并對捕魚數據進行了分析,估測出全球44個生態地區的144個海灣以及河口的貝類礁石健康情況。在大多數的海灣,貝類礁石規模已經縮小到其歷史規模的10%。在很多此前貝類礁石集中的中心地域,比如北美、歐洲以及澳大利亞,貝類礁石已經滅絕。規模縮小的原因多樣,包括過度捕撈、異域生物的入侵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
在歐洲,引進水產養殖的太平洋牡蠣如今已經從緯度偏低的南部地區轉移到北部海域,這種外來生物對當地的原生物種貽貝產生了極大地威脅,并對其他生物也有相同的撞擊作用。同時在美國東南部的墨西哥海灣,由于亞特蘭大和其他城市用水需求增加,使流入海洋的河水減少,導致三角洲海水鹽度變高,這樣一來外來入侵的海洋掠奪者便以當地牡蠣為大餐,牡蠣陷入極度困難的境地。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如果管理得當,牡蠣礁石還有可能恢復過來。在福羅里達州東部海岸,經年累月的船舶來往擾亂了牡蠣生物,創造出“死亡邊緣”,但是在奧蘭多中弗羅里達大學的琳達·沃特斯(Linda Walters)帶領志愿者,使用兩棲挖掘機移除海洋碎片,然后將放有空貝殼的網眼放入海里。這樣一來有利于幼蟲在這里安家,大約18個月之后,網眼里面生存著和此前一樣密度的牡蠣。這一團隊已經放置了8500個類似的網眼墊子,并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放置3500個這樣的裝置,來恢復貝類海洋內牡蠣礁石。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不久前在國際海洋保護大會上發表報告,稱貝類礁石是全世界最岌岌可危的海洋棲息地,比珊瑚礁以及紅樹林森林的現狀要糟糕的多。該報道的聯合撰稿人,同時也是大自然保護協會弗羅里達夏地島海洋研究團隊隊員羅伯特·布魯姆博格(Robert Brumbaugh)認為:“正如牡蠣、小貝肉以及貽貝一樣,幾千年以來貝類也是人類生存的食物,但是人類很少認識到這一點進而關注其命運。”貝類生物學家希望大自然保護協會的這樣全球調查能像1998年“全球珊瑚礁預警網絡”報告一樣,能激起人們保護貝類礁石的激情和行動。
貝類礁石保護海岸遭到侵蝕,并為其他動物提供避難所,同時雙殼類生物也過濾懸浮性有機物,清理水中的雜草比如海苔。因為人們認為貝類生物已經非常稀少以至于不再是人類的食物來源,從而很少有人認識到貝類生物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所起的作用。
大自然保護協會的研究團隊查閱了文字材料、訪問了科學家并對捕魚數據進行了分析,估測出全球44個生態地區的144個海灣以及河口的貝類礁石健康情況。在大多數的海灣,貝類礁石規模已經縮小到其歷史規模的10%。在很多此前貝類礁石集中的中心地域,比如北美、歐洲以及澳大利亞,貝類礁石已經滅絕。規模縮小的原因多樣,包括過度捕撈、異域生物的入侵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
在歐洲,引進水產養殖的太平洋牡蠣如今已經從緯度偏低的南部地區轉移到北部海域,這種外來生物對當地的原生物種貽貝產生了極大地威脅,并對其他生物也有相同的撞擊作用。同時在美國東南部的墨西哥海灣,由于亞特蘭大和其他城市用水需求增加,使流入海洋的河水減少,導致三角洲海水鹽度變高,這樣一來外來入侵的海洋掠奪者便以當地牡蠣為大餐,牡蠣陷入極度困難的境地。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如果管理得當,牡蠣礁石還有可能恢復過來。在福羅里達州東部海岸,經年累月的船舶來往擾亂了牡蠣生物,創造出“死亡邊緣”,但是在奧蘭多中弗羅里達大學的琳達·沃特斯(Linda Walters)帶領志愿者,使用兩棲挖掘機移除海洋碎片,然后將放有空貝殼的網眼放入海里。這樣一來有利于幼蟲在這里安家,大約18個月之后,網眼里面生存著和此前一樣密度的牡蠣。這一團隊已經放置了8500個類似的網眼墊子,并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放置3500個這樣的裝置,來恢復貝類海洋內牡蠣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