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2009-06-09  來源:科學時報
[字體: ]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

  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盡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于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系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隨著我國西部發展的不斷推進和氣候變暖影響的日益加重,多年凍土變化對生態、水文、氣候和環境的影響日漸突出,同時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已經或未來必將遇到一系列與凍土本底資源密切相關的基礎問題,凍土本底信息已成為凍土、冰川、生態、水文、氣候、工程、水電等方面深化研究和解決問題所關注和急需的基本資料。青藏鐵路建設、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域氣候模擬等問題解決的程度和認識的水平均與獲得多年凍土本底信息資源的豐寡程度有著密切關系。與此同時,在目前我國多年凍土呈現出加速退化的趨勢下,部分高溫和島狀多年凍土在逐漸消亡,活動層厚度在不斷加深,多年凍土背景信息在迅速消失,凍土本底資源的時間界限在凍土加速退化中在不斷后延,很多信息很難恢復。因此,在現有工作基礎上,盡快開展全面、系統的凍土本底調查,摸清多年凍土的家底資源,保存本底信息,為未來的科學研究、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資源,是迫在眉睫的基礎性工作。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趙林研究員介紹,我國多年凍土分布廣泛,青藏高原、東北大興安嶺以北、西部高山地區均有多年凍土分布,而凍土又分布在地下,調查工作難度高、工作量大。因此需要分階段、有重點地開展我國多年凍土本底的調查工作。青藏高原是我國凍土的重要分布區,高原凍土變化又與生態、水文、氣候和工程建設息息相關,這也是將本次本底調查的重點選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擬開展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選取青藏高原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分布區為主要調查區,收集現有青藏公路/鐵路、青康公路和新藏公路的多年凍土資料,并通過2條斷續剖面的線路綜合調查(在青藏公路與新藏公路間的高原腹地選取一條經向剖面和沿瑪多——曲麻萊——不凍泉——可可西里——甜水海一線選取一條緯向剖面)和5個典型區的多年凍土綜合填圖,以地球物理勘探和鉆探相結合的技術手段,開展對多年凍土分布邊界、活動層、土壤、植被、氣候和地貌等方面的綜合調查,同時在現有監測網點的基礎上,完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綜合觀測網絡,獲取凍土與環境因子的本底數據資料,輔以遙感技術,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分布進行綜合制圖,完成對高原多年凍土現狀的綜合評估。

  該項目旨在全球氣候變暖及凍土加速退化背景下,查清并獲取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分布、特征、變化等系統本底資料信息,評估青藏高原凍土變化對氣候、水文、生態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影響,為青藏高原乃至我國多年凍土區重大工程建設的選線規劃、生態與環境影響評估與保護等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

  出席項目啟動會的專家認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的實施,將極大地提升我國在氣候變化預測方面的能力,更加準確地評估發源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水資源變化趨勢,深化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與凍土協同演化規律的科學認識,更加科學有效地監測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凍融災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使我國凍土學研究邁向世界先進水平;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本底調查,將查清在氣候加速變暖及凍土嚴重退化情況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分布、特征、變化等狀況,有效評估凍土變化對我國尤其是西部氣候、水文、生態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影響,必將為氣候預測、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保護與治理、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開發規劃等提供更加切實可行的決策依據。

  項目專家組成員包括程國棟、秦大河、宋長青、張魯新、章金釗、丁永建、馬巍、潘保田等。科技部基礎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等領導出席了啟動會議。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