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將西部地區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2000年以來,中央累計安排投資2172.2億元,先后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等一系列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大大加快了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進程。2008年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17.05%,比10年前提高了6.73個百分點。
據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姚昌恬介紹,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地區累計完成營造林3065萬公頃,據最近發布的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西部地區森林蓄積量達82.7億立方米,與10年前的第五次清查相比,增加了近13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的增加,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陜、甘、寧、內蒙古等省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毛烏素沙地沙化狀況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已進入治理利用新階段。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5萬平方公里,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新疆綠洲面積擴大到現在的7萬多平方公里,綠洲內部林網化程度平均達85%以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西部工程省區2000萬公頃農田得到有效保護。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中央累計投入10億元用于野生動植物保護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林業部門在西部地區新建自然保護區395處,面積3972萬公頃,已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中央在西部地區實施了55個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有效保護濕地面積659萬公頃。
姚昌恬介紹說,在西部地區林業生態建設中,林業部門堅持把治山治水與治窮致富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用材林培育、特色經濟林、花卉、木竹資源深加工、生態旅游等優勢特色林業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優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2008年西部地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294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9年增長了2.6倍。中央財政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正式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在補償面積和資金安排上對西部地區給予了傾斜支持。截至2009年,中央對西部地區4400萬公頃重點公益林進行了補償,累計安排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111.7億元。從2010年起,中央對國家級公益林的補助標準將由每畝每年5元提高到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