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東京地區發行的主要報紙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太平洋海底發現大量稀土資源的消息。據英國《自然·地學》雜志網絡版3日報道,東京大學副教授加藤泰浩領導下的地球資源學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顯示,太平洋中部及東南部的大部分公海海域3500米至6000米深海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稀土資源,可開采量約是陸地稀土儲量的800倍。這是世界上首次確認海底存在有開采價值的稀土資源。
稀土是釹等17種元素的統稱,屬于流通量較小的“稀有金屬”。稀土與鐵等混合后可以提高磁性及耐熱性,是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等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原料,今后市場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當前陸地稀土儲量約為1.1億噸,中國擁有的稀土產能超過全球總量的95%。
據共同社報道,加藤泰浩副教授的研究小組分析了東大海洋研究所等機構在太平洋約80個地點采集的2000多個海底地層樣本。結果顯示,太平洋中部和東南部地區約11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含有高濃度的稀土。加藤說,如果掌握有效的技術,海底稀土有可能代替陸地稀土資源。
此次發現稀土存在的海域幾乎都是公海,日本資源能源廳礦物資源課官員表示,在公海開發金屬資源尚無先例,與各國可以獨自開發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不同,公海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并不存在發現者和發現國具有優先權的規定,而是由1994年成立的國際組織“國際海底機構(ISBA)”進行管理。
日本物質及材料研究機構的原田幸明認為,深海稀土并非一經開采就可在短時間內滿足各國需求。用于制造高性能磁石的鏑等重稀土,只有中國南部的特殊礦山才生產。海底稀土是否可以作為資源,還要看其重稀土含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