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國際狩獵能否開閘近期拍板 專家組權威性遭疑

2011-08-31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牧民正在海拔較低的冬季草場放牧。到10月份,這里將成為野生動物和牧民爭奪的“戰場”。

 

 

獵人與獵獲的盤羊、藏原羚。 資料圖片

  國際狩獵能否開閘近期“拍板” 

  7名外國人近期申請獵捕16只二級保護動物,林業局稱在專家評審后才收到其申請 

  本報訊 國家林業局保護司8月5日委托“野生動物獵捕專家委員會”評審境外人士來華狩獵的申請,評審獲得通過,外國人來華狩獵的行政許可能否開閘引起社會廣泛關注。8天后,70家動物保護組織向國家林業局提交公開信表達“極大憤怒”,要求停止推進該項活動。國家林業局宣傳辦公室昨天表示,國家林業局將于近期公布外國人來華狩獵行政許可審批結果。美國獵人申請到青海狩獵場 捕殺巖羊和藏原羚來源:湖南電視臺所屬欄目:騰訊視頻

  為何結果遲遲不公布?

  此前有公眾質疑,8月5日召開專家評審會,經過20天行政許可審批期限,昨天應為期限到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就應該公布行政許可審批的結果,而記者從國家林業局宣傳處獲悉,國家林業局是在專家評審會之后幾天才正式收到的行政許可書面申請,因此還要晚幾天才能出臺最終結果。

  據悉,評審結果并不具有行政效力,不能作為狩獵依據,但是評審結果將成為國家林業局是否下發行政許可的重要依據。

  外國人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標本采集,行政許可需要經過四步程序:一是申請人向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所在地的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二是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國家林業局;三是國家林業局或其委托的單位根據需要組織聽證、招標、拍賣、檢驗、檢測、檢疫、鑒定和專家評審;四是審查合格的由國家林業局向申請人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審查不合格的,由國家林業局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告知復議或訴訟權利。行政許可的審批期限規定為20日內,經批準可延長10日。

  兩旅行社收到獵手申請

  近期,正安國際旅行社收到了美國4位狩獵愛好者的狩獵代理委托,隨后聯系青海都蘭國際狩獵場,擬于今秋奔赴狩獵場獵捕巖羊6只,藏原羚4只。中國婦女旅行社也收到三人申請,希望獵捕巖羊3只,藏原羚3只。隨后兩家旅行社向主管部門提出了申請。據了解,巖羊和藏原羚都是二級保護動物。

  ■ 說法

  蔣勁松VS李楓

  這些“舉手同意”的專家與林業局、國際旅行社、狩獵場的關系需要搞清楚。

  不能說一個專業畢業的,就一個鼻孔出氣,這個沒有依據。我是問心無愧。

  清華副教授質疑專家組權威性

  稱“三個師徒”聯袂投票,評審專家組成員回應稱問心無愧

  昨日,動物保護人士、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蔣勁松,在網上發微博炮轟國家林業局“國際狩獵”的專家評審組不權威,竟然出現“三個師徒”投票的現象。

  評審專家組成員、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李楓則表示,東北林大是我國最早開設狩獵相關專業的學校,全國各地與狩獵有關的專家,不少出自東北林大。

  “東北林大的去了好幾位專家,都在一個學院里工作,不大可能有不同意見,我主要的矛頭不是專家,而是說林業局在請專家方面有問題。”昨日,蔣勁松質疑,專家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到底根據什么原則挑選的。

  他說,林業大學是國家林業局辦的大學,專家們會不會受到各種利益的影響,應該追問一下,這些“舉手同意”的專家與林業局、旅行社、狩獵場的關系需要搞清楚。

  同時,他還說,現在開放獵殺與國家法律是有沖突的,獵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要判有期徒刑的,同時要論證哪些物種已經多到了必須控制的地步。

  對此,昨日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李楓表示,他是受邀到去參加評審,當天共有11個人左右進行投票,有具體公開名單、也有媒體公開報道和錄音。

  “狩獵有關專業我們學校是最早的,培養的人也最多。在這個領域,全國來說,這個專業都很少。”李楓教授說,當時還去的專家有,一個西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動物專家、北京林業大學一個經濟學和一個動物學專家、國際關系學院一個搞法律的、中科院動物所的。

  他說,東北林大一共去了4個人,2個是搞野生動物的,2個是進行野生動物產業研究的,中國林科院搞獸類的專家為東北林大畢業。

  “不能說一個專業畢業的,就一個鼻孔出氣,這個沒有依據。我是問心無愧,也沒有說因為評審給了我錢,我才投贊成票。”他很氣憤地說,整個投票的過程很透明,對方把情況敘述完后,專家提出問題,得到了解疑,最后形成意見。

  “當時也提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也都給了建議。”李楓說。

 

 

“27年前我把國際狩獵引入中國” 

  美籍華人劉國烈稱獵人們會給當地支付10萬到15萬美元費用,狩獵令野生動物數量翻倍 

  美籍華人劉國烈,第一個將國際狩獵引入中國,也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圈內被熟知的人物。過去的20年中,他資助成立北京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并在中國建立了40多所學校和4所診所。

  抗戰時期,劉國烈全家移民美國,從一個艱難運作的肉場起步,后憑著超市生意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功。作為一名打獵愛好者,他因上世紀80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將國際狩獵帶入中國。20多年來,他將超過100位外國獵人帶入中國,并參與籌建了中國90%以上的國際獵場。面對目前因國際狩獵引起的種種爭議,劉國烈接受了本報采訪,講述自己和國際狩獵的關系,并希望能澄清一些誤解。

  【講歷史】

  國際狩獵27年前在華起步

  新京報:你說自己也是一個獵人。

  劉國烈:早在1974年,我處理好超市生意,隨后退休環游世界。我很喜歡打獵,所以做了很多工作幫助非洲的國際狩獵運動,同時也和美國與墨西哥的國際狩獵場的管理層很熟。

  新京報:為什么要把國際狩獵引入中國?

  劉國烈:1984年1月的一天,中國使館的一個朋友,給我看了一份韓國公司想在黑龍江運營國際狩獵場的文件,詢問我的意見。看了文件后,我覺得這家公司對國際狩獵并不怎么了解,于是我的朋友問我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幫助,我就答應了,并準備免費為他們提供咨詢。

  我的朋友和中國方面聯系了,一天之后,我就得到了回復,我可以隨時去中國幫助進行這項運動。同年2月,我來到了北京,并飛到黑龍江。

  新京報:還原一下過程。

  劉國烈:我在黑龍江與中國國旅和桃山當地的人見了面,坐火車趕赴桃山,見了不少當地居民,他們習慣于打獵,但后來被禁。我們在獵區見到了很多動物,包括紅鹿、野豬和獐。

  回到哈爾濱后,我開始為最初的狩獵實驗做準備。我們定下來了一些基本內容,包括多少獵人可以允許狩獵?如何狩獵?需要多少向導?以及飲食、居住等信息。最后決定,當年9月份可以允許最多10名獵人過來狩獵。

  新京報:當時怎么找來的這10個獵人?

  劉國烈:我回美國后,咨詢了貝特·克林貝格,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獵人和向導,并同意為我們尋找10個他認識的最好的獵人。

  9月之前,我們都準備好了持槍證明、護照和國航的頭等艙機票,所有獵人及其妻子共17個人從加州第一次飛到中國。這些人非常有錢,對于來華也很興奮。在上海一家地毯商店里,短短20分鐘時間內,這個獵人團就購買了7.2萬美元的商品。

  我們趕到桃山后,貝特指導他們如何將獵物正確地剝皮以進行保存,并將皮和角帶回美國。

  新京報:那是中國第一次開放狩獵,結果如何?

  劉國烈:當地人對狩獵運動知道得很少,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只是過來打獵吃肉的。我們告訴他們,我們只狩獵老的和雄的動物。

  當年,我還在北京與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負責人見面,一起討論了在其他地方開展狩獵的可能性。

  在得到一些幫助后,我們飛到青海西寧,林業局的兩部車子帶著我們訪問了都蘭和玉樹。我們每天都在山上看到很多巖羊,回到北京后,我們向野生動物保護所負責人匯報了情況,決定同年在青海都蘭展開巖羊的狩獵。
  【講項目】

  狩獵費用可反哺生態保護

  新京報:中國大陸還有哪些地方開放了國際狩獵?

  劉國烈:1987年,我幫助在甘肅開放了盤羊的狩獵;1990年,新疆也開放布爾津的盤羊狩獵。1992年,四川展開水鹿的狩獵。1993年,陜西開放羚牛的狩獵。

  我曾經幫助很多國際獵人在中國狩獵,他們中有大使、醫生、阿拉伯王子,都是全球各地最有錢的人。當然另外也有普通人。

  新京報:到底什么是“運動狩獵”?它和其他狩獵有什么不同?

  劉國烈:運動狩獵只狩獵年老的雄性動物,它們往往帶有很大的角和鹿茸。而在其他方式的打獵中,主要的目的是獲得肉。兩種方式的打獵,都需要在政府定義下的“狩獵季節”才能進行。

  新京報:運動狩獵的獵人們一般狩獵什么動物,里面的游戲規則是什么?

  劉國烈:巖羊是最受歡迎的動物,獵人們只愿意打年老的雄性動物,因為它們帶有更大的角。雌性動物是可以生育下一代動物的,所以獵人們不會打雌性和幼年的動物,保證種群可以繁衍。每個國家的漁業和野生動物機構會制定各自的游戲規則和規范。

  新京報:為什么有人說運動狩獵對野生動物保護有利?

  劉國烈:運動狩獵獵人們只打年老的雄性動物,但卻愿意為當地的野生動物機構支付高昂的費用。在中國當地,打到獵物后,獵人們會給當地支付10萬到15萬美元的費用,其他的一些費用加起來,這個費用還會翻倍。

  新京報:這么說是否有證據可以證明?

  劉國烈:狩獵只能針對種群豐富的動物,以保障少量的狩獵不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這是要絕對注意的。事實上,我們目睹到,在中國,狩獵的開放極大地增長了種群的數量,甚至令其翻倍。這是因為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告訴當地人,開放狩獵后,外國人愿意花一大筆錢來打一點點動物,這可以給他們帶來經濟收益,以此再來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如果可以保護好動物種群的繁衍,相比當地人此前的打獵吃肉,這將給他們帶來經濟上大得多的實惠。

  狩獵費用的一部分,直接給了當地居民和當地政府,政府也有了錢能夠在當地雇用向導。狩獵者還可以在別的方面給當地經濟帶來效益。

  中國政府部門已經在狩獵區做了多次調查,發現開放狩獵區域的動物種群增加了,這無疑是和當地人見證到保護野生動物能帶來的經濟收益有關。

  【講生態】

  林業部門應投入更多資金

  新京報:有人提到,中國的生態系統特別脆弱,并不適合狩獵,你怎么看?

  劉國烈:如果是嚴格控制下的少量狩獵,對生態系統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很多動物研究和調查都證明,狩獵不會影響動物種群數量,而在幾乎所有的研究中,都發現動物種群事實上是增加了,就因為狩獵讓當地人得到了更好的訓練,來保護野生動物的種群。如果沒有狩獵提供的收入,當地人很少有動力和意愿去保護野生動物。

  新京報:你認為中國應該更進一步開放國際狩獵?

  劉國烈:是的,我認為中國應該像美國一樣利用狩獵。在美國,很多州政府的收入依賴于銷售狩獵執照,才能有能力進行整個野生動物保護項目。狩獵費用可以增加林業部門的收入,更好地進行野生動物保護,控制非法打獵和偷獵。

  我覺得中國林業部門也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野生動物研究。主管部門也應該給當地政府更多的權力來處理狩獵。在美國,大部分的規則是由州政府的司法機構自己制定的。每個州政府都監管著自己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有著自己的政策和規則。聯邦政府僅僅是保護珍貴和瀕危滅絕的野生動物。

  新京報:在中國國內,除了動物保護組織之外,中國民眾還有很多擔心,哪怕國際狩獵可以推動野生動物保護,但在實施過程中,其產生的收益可能會被信息不透明、收入的挪用等抵消。

  劉國烈:很多的這種動物保護組織花了大量的錢在旅行和食宿上,這些錢要比花在他們所說的幫助當地居民的錢多得多。狩獵在中國經濟中是很小、很小的一個部分,動物保護者應該關注更重要的領域。

  新京報:在美國,誰來監督狩獵?狩獵費用怎么分配的?

  劉國烈:美國漁業和狩獵部門監管全美的狩獵,收入由狩獵部門控制,用于部門的運營,他們也將一些收入用于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

  新京報:你提到美國有超過2000萬的獵人,他們都是什么人?在哪兒狩獵?

  劉國烈: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從10歲到老年人都有。年輕人必須通過狩獵和安全規范的考試,才能獲得為期5年的狩獵許可證。在加州,州政府發放了50萬份許可證,在得克薩斯州更多。野生動物是一個可再生的資源,在自然中,它們變老后就會死。

  在美國,獵人在私有或公有的土地上都可以狩獵。美國的獵人數量是最多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我相信大多數的獵人都不是運動狩獵獵人,而是為了進食動物的肉,如鹿、公豬、野鴨、野鵝等。

 

 

獵人在青海都蘭國際獵場捕獵到一只白唇鹿。 資料圖片

  都蘭獵場20年浮沉(1)

  8月初,兩起外國人申請來華狩獵的新聞,讓青海都蘭國際狩獵場被公眾聚焦。

  與國內其他狩獵場一樣,這個初步成立于1985年的獵場,曾長期處于“隱秘”狀態,直到2006年國家林業局拍賣野生動物狩獵額度。拍賣引來輿論質疑,活動流產,狩獵活動也“暫停”。都蘭獵場停滯。

  這個獵場因何而生,如何經營,獵場的存在帶來了什么?獵殺與動物保護是否沖突?在過去的26年時間里,都蘭獵場與自然環境和周邊牧民一起,經歷了浮沉。

  高原的8月,陽光耀眼透亮。青海都蘭縣,都蘭國際狩獵場(下稱都蘭獵場)的辦公區,安靜地蟄伏在都蘭縣林業局旁邊。

  這是一棟平房,有4間辦公室。8月16日,兩間辦公室的門關著,一間是空的。副場長羅布生坐在財務室中,與兩名工作人員閑聊。

  如果是2006年之前的這個時候,狩獵即將開始,導獵員們已散布出去,了解獵物行蹤和狀況。9月一到,世界各地的獵人就會到來。

  都蘭獵場總面積約1.3萬公頃,大約16萬只野生動物活動在這塊土地上。包括雪豹、白唇鹿、巖羊和盤羊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這里曾被國際獵人稱為,“世界一流高原狩獵場”。

  不過,都蘭獵場已禁獵5年了。

  5年中獵場工作停滯。目前整個獵場只有5名工作人員。場長航慶加、副場長羅布生、2個財務人員,1個行政人員。

  5年過后,8月5日,兩起外國人希望到都蘭獵場狩獵的申請,通過了國家林業局的專家評審。

  都蘭獵場看到了開獵的曙光。

  不過,70多家動物保護組織聯名對外國人來華狩獵提出質疑。都蘭獵場也被推到風口浪尖。

  保護動物背景下成立

  獵場副場長羅布生說,曾經,獵場與寺廟合作,讓寺廟勸說牧民不要殺生

  在因這次國際狩獵申請被聚焦之前,都蘭獵場并不被公眾熟知,雖然它的歷史已久遠。

  1985年,美籍華人劉國烈到都蘭縣考察了很長時間。他發現都蘭野生動物數量豐富,便向國家提出了辦狩獵場的建議。

  狩獵是國際上通用的較成熟的開發利用野生動物的模式。國家林業局認為,狩獵是對野生動物的一種合理利用,同時帶來的資金也能對保護動物起到積極作用,于是決定在都蘭試獵5年。

  1985年,都蘭國際狩獵場初步成立。在此前后,1984年,中國在黑龍江省的桃山林場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國際狩獵場。1988年甘肅省建立了肅北國際狩獵場,新疆也在上世紀90年代建立了多個國際狩獵場。

  試獵過后,1992年,國家林業局正式批準在都蘭縣成立了青海省第一個對外開放國際狩獵場。獵場作為都蘭縣林業局事業單位,自負盈虧。

  都蘭獵場副場長羅布生介紹,獵場成立后,一個重要工作是巡山,阻止盜獵及當地人獵殺野生動物的行為。
  他說,當地居民一直有狩獵的習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都蘭的牧民兩三家有一把槍,每家每年起碼要獵殺20到30只野生動物。直到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禁止隨意狩獵。不過那以后“仍有極少數盜獵行為”。

  獵場剛成立時,有一次工作人員巡山,遇到幾個村民背著獵物出來。五六戶人家,殺了幾只巖羊和野驢。工作人員把他們交給了森林公安。

  羅布生說,巡山時,如果遇到盜礦的,也會阻止。“這些人知道我們是國家部門,也怕。我們沒有執法權,只能警告。”

  獵場還發動居民參與動物保護。當時每人發了10元錢。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獵場與寺廟合作,讓僧侶勸說不要殺生。有一些人主動將槍支交到寺廟。為此,獵場每年給寺廟三四千元。

  “服務”中進行獵殺

  打什么動物需要提前審批,狩獵中也不能隨意選擇,導獵員會指定年齡大的雄性動物作為獵物

  在狩獵活動中,獵場負責服務獵人。一個獵人身邊,往往有七八個“服務人員”,包括管槍的導獵員、馬夫、林業部門監督人員、旅行社的人等。

  其中導獵員至關重要,他們負責管理槍,還要確保子彈不傷及無辜動物。

  37歲的蒙古漢子勇軍1996年成為都蘭獵場的導獵員。他說,導獵員中有九成是蒙古族。

  導獵員熟悉動物的活動規律,帶著獵人們爬山涉水,尋找目標。

  狩獵時,獵槍一路上都會背在勇軍肩上,用時才交給獵人。多數時候,勇軍追蹤的是野羊。他說野羊最受獵人青睞。其中,盤羊因漂亮的犄角備受喜愛。

  獵人獵到野羊后,取其犄角作為戰利品。勇軍帶著獵人打到的最大戰利品是27英寸的羊角。

  在獵場,獵人并不能隨意狩獵。打什么動物要提前申請,國家審批。羅布生說,一級動物基本不會通過。例如野牦牛的申請很多,不過至今都蘭只打過一只野牦牛,是國家特批一個中東國家的王子。

  在狩獵過程中,獵人也不能隨意選擇動物,導獵員會盡量指定年齡大的雄性動物作為獵物。“打公不打母、打老不打幼”是國際慣例。

  羅布生說,每一次狩獵活動,都是被嚴格限制。“最初,國家定下的狩獵數量是每年20多只。申請的獵人眾多,放開了一點。平均每年40多只,比例大概是萬分之三四。”

  對于每種野生動物每年可獵殺的數量怎么確定,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王偉2006年曾向媒體介紹,國家林業局每年都組織科學評估和論證,并根據野生動物自然死亡率和調控野生種群數量的需要來確定。

  王偉說,理論數據可達15%,就是每年增長量是100頭可消滅掉15頭,實際上,每年獵殺數量大約在萬分之二點七。

  羅布生介紹,最早時,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將國際獵人帶到獵場來。后來,一些旅行社成為中介機構參與進來。中介機構每年帶來20至30名國際獵人。

  獵人們高興了,會給導獵員和馬夫小費。一般從幾十到上百美元不等。勇軍說自己最多一次拿了1萬美元,是一位美國老婦人給的。他帶著她走了6天,捕獲7只獵物。

  村民收益與“外匯”

  租草場、馬匹給獵人,給獵人做馬工。這樣的事,由村長安排輪流

  在狩獵活動中,能得到額外收益的,不僅勇軍他們,還有附近的村莊。

  都蘭縣巴隆鄉哈圖村57歲的公阿說,那時候,一有狩獵的消息傳出,整個村莊就興奮起來。

  每次村干部接到獵場通知,就開始分配人選。輪流來,不然村民會有意見。“你家的馬,我家草坪,他家馬工。都分好了。這次我上了,下次就輪到他。”

  一般,獵人會租下村民20畝到30畝的草場。冬季能收租金5000元到6000元,夏季2000元到3000元。有時候只租10天,有時候租一兩個月。

  牧民要做的是不讓自己的羊群到那片草地上,并配合獵人狩獵,不驚嚇了野生動物。公阿說,“這錢賺得比放羊輕松多了。”

  獵人還會租馬,100元每天。村民為獵人做馬工,也是每天100元。村民布柯巴葉有次給獵人當馬工,他記得小費給了200美元。

  公阿和布柯巴葉估算,禁獵前,他們村里一個家庭每年額外收入有5000元。

  都蘭獵場場長航慶加說,那時候老百姓的動物保護積極性很高。

  2006年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王偉曾向媒體介紹,都蘭國際狩獵場巖羊總數約2萬頭,每年用于國際狩獵的幾十頭,狩獵收入約20萬-30萬美元,其中一部分補助給牧民,每戶增加年收入2000元至3000元。

  王偉認為,牧民由此也了解到了野生動物的價值,改變了對野生動物的傳統觀念,“自覺摒棄了任意獵殺的習俗”,“還主動為野生巖羊預留草場和抵制盜獵”。

  每年1到4月和9到10月,是都蘭獵場對外開放的季節。每年約接待國際獵人20到40人。

  根據統計數據,禁獵前,都蘭獵場累計接待美、德、俄等國獵人668余人次。捕獵巖羊、藏原羚等野生動物980只。

  都蘭獵場20年浮沉(2)

  羅布生介紹,獵物的價格從始至今,以美元計算且沒有變過,例如巖羊是7500美元。最早的時候美元堅挺,國內物價低,換算下來,獵場獲益頗豐。

  都蘭國際獵場的一份材料稱,獵場為縣級財政每年創收200萬到300萬人民幣。

  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數據,至2005年底,我國共接待國際獵人1101人次,狩獵野生動物總數1347頭(只),收入3639萬美元。

  王偉認為,這與以往老百姓“獵羊吃肉”的原始利用方式相比,“價值增長了數百倍”,從而也能使當地政府和群眾更加珍惜野生動物資源。

  寒潮過后停滯

  縣政府撥出190余萬元,遣散了大部分工作人員。最終,獵場只剩下5人

  工資相對高,2000年前月薪3000多元,還有小費———曾經,在都蘭獵場工作是令人羨慕的工作。副場長羅布生說,“有點門路的都往獵場擠。”

  直到經歷了兩次寒潮。

  第一波寒潮跟本·拉登有關。9·11事件后,中國也加入反恐行列,外國人入境難度加大。獵人大幅減少。

  第二波寒潮的到來,讓獵場陷入停滯。

  2006年8月7日,國家林業局委托黑龍江一家拍賣公司刊登了野生動物狩獵額度拍賣公告。中國國際狩獵從“隱秘”狀態中浮現。眾多報刊進行了連續報道,“只對外國人開放”等字眼見諸報端。

  輿論一邊倒,認為獵殺本質是獲利,不能起到保護生態平衡作用,甚至認為讓外國人獵殺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是“賣國”。

  數天后,國家林業局決定暫緩拍賣活動。同時“暫停”的,還有國際狩獵活動。

  這年8月底,羅布生進山了幾天,他回來,聽到了狩獵活動被叫停的消息。

  2007年,獵場拿到了前一年狩獵款約30多萬元。這是禁獵前最后一筆收益,解決了員工50%的收入。

  隨后是漫長等待。羅布生說,開始大家認為不會停太久。但“暫停”后再無消息。

  到2008年,工作人員開始上訪,要求縣政府安排出路。

  這期間,獵場負責人開始跑國內狩獵項目,希望能打開另一個局面。2008年,國內狩獵公司成立。但國內客人“心急”,羅布生說,國內客人常常要求是今天來,明天打。但審批環節都要8天。“客人等不及,走了”。

  他說,國內狩獵公司迄今為止沒打過一只野生動物。偶爾工作人員去買些兔子和雞,放在野外讓客人打。

  2009年,獵場徹底停滯。航慶加說,縣政府撥出190多萬元,遣散了大部分工作人員。最終,獵場剩下5個人。曾經,“鼎盛”時期,獵場固定工作人員19人。

  以往每年十多次巡山,目前每年兩三次。獵場目前的運作經費是靠國家下撥的五個人的費用,每年一萬多元,羅布生說,“幾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獵場日常的看護工作,目前主要靠民間600多護林員。

  牧民與動物“鬧矛盾”

  禁獵后,牧民們不能得到額外收入了,他們開始清算野生動物帶來的“損失”

  在全面保護動物和禁獵背景下,牧民布柯巴葉認為,野生動物目前有些“太多了”。

  他稱現在牧民牧羊的時間不斷延長,草卻越來越不夠羊吃。

  布柯巴葉說,他放牧的時候,經?吹郊倚笤谇懊,野生動物在后面,錯落有致。“幾百只野羊跟著,好像自家的。”

  航慶加介紹,當地牧民放牧量大,加上野生動物數量不斷上漲,草場壓力非常大。

  到冬季,牧民們會把草場圈起來。防止家畜吃別人家的草,也防止野生動物進草場吃草。公阿也做了個柵欄,圈起5000畝草場。他稱實際上柵欄防不住野生動物,“每年冬季草場損失一半”。

  野生動物一來,牧民們就敲鑼打鼓,放鞭炮,嚇走它們。公阿說,“往往從這邊趕走了,又從那邊進來了。從你家趕到我家,我家又趕到他家。現在縣與縣之間也在趕。”

  趕來趕去,野生動物無處容身。冬季,它們只能下山吃草。而草場都被人類圈地占據。它們賴以生存的荒野,正在消逝。

  山谷中,不時傳來隆隆的炮響,那是開礦的響聲。都蘭獵場場長航慶加說,在獵場范圍里開礦的企業不下200家,在山巖峭壁上生存的巖羊跑到了灘涂上,雪豹也跟過來了,“這對種群的繁衍和發展不利”。

  不過,獵場工作人員沒有實際管理權力,沒有土地使用權。他們無法阻止山谷中隆隆炮聲,無法阻止不斷延展的高速公路,無法阻止隔斷野生動物遷徙的柵欄。

  禁獵后,牧民們不能得到額外收入了,他們不斷清算著“損失”。布柯巴葉與村民們不斷找到獵場、各級林業部門“你們的羊把我的草吃了”。

  讓管理部門和獵場憂慮的是,禁獵后老百姓對野生動物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有牧民說,“我不能保護它,讓它來損害我的利益”。

  布柯巴葉說,“最好能殺掉一半”。

  陷入“開獵”風波

  7名外國狩獵者的申請,讓國際狩獵時隔5年后有望重啟,同時也讓都蘭獵場陷入風波中

  今年8月,沉寂的都蘭獵場陷入了輿論風波中。

  根據媒體報道,7名外國狩獵愛好者通過兩家國際代理機構提出申請,他們希望今秋到都蘭獵場獵捕巖羊9只、藏原羚7只。巖羊和藏原羚都是二級保護動物。

  8月5日,國家林業局委托“野生動物獵捕專家委員會”召開行政許可專家評審會,專家們通過了這兩項申請。這意味著,時隔5年后,國際狩獵可能重啟。

  一時,外國人來華狩獵被媒體聚焦,爭議聲再起。

  綜合媒體報道,國人反對的聲音居多。有觀點認為獵殺國家保護動物本身是一個悖論。也有觀點要求林業部門公開之前的狩獵各環節,做到信息透明。

  處于漩渦中的都蘭,認為有計劃的狩獵行為不會破壞動物保護。

  “20年打了不到1000頭,只相當于我們這野生動物數量的九牛一毛。”都蘭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局長王生全說,這連野生動物每年自然死亡數量都比不上。例如冬天,巖羊患了雪盲癥,摔死的都有近百只。

  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蔡平認為,由于資金、人才等各種條件限制,青海省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可以說還沒真正開發利用。“我們野生動物資源量很大,就像一個巨大寶庫。例如巖羊,就有幾十萬只。”

  他認為,狩獵只是整體開發中的一個分支。中國對野生動物研究太匱乏了。真正開發,要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

  據介紹,在一些國家,狩獵不僅是動物保護的一種手段,還由此形成了產業鏈,包括狩獵裝備、中介機構、后期動物標本制作等。有資料稱,2002年時美國狩獵行業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220億美元。狩獵服務解決了70萬人的就業問題,由此帶動的消費市場650多億美元。

  在中國,國際狩獵還處于起步階段。在都蘭獵場,工作人員甚至對手中的調查報告數據還有疑問,“因為缺乏足夠資金和人才,調查無法詳盡。”

  離“結局”不遠

  副場長羅布生說,“等等看,如果不開獵,希望能做生態旅游”

  都蘭獵場稱,即便是在禁獵前,約從2000年開始,因物價飛漲等因素,獵場已是負債經營。

  據都蘭獵場工作人員介紹,狩獵成本全部由獵場負擔,平均每人次2萬元。一只巖羊7500美元,獵場其實虧本,“起碼要到1萬美元才能接受”。不過定價權不在獵場。

  工作人員說,有時候,獵場會在征得獵人同意下,將獵物的肉拿到山下的餐館賣掉,以補貼費用。

  “世界上對國際狩獵進行研究的人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國際狩獵十分有利于保護。因此,對于那些關心野生動物命運的人而言,真正的問題不是贊成狩獵與否,而是應該怎么去管理。”美國蒙大拿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教授哈里斯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最重要的是,狩獵活動的利潤是否投入到保護事業中。

  哈里斯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一直在中國西部從事研究。他在著作《消逝中的荒野———中國西部野生動物保護》中披露,20世紀90年代,有一個不公開卻一再被告知的分配方案,國際狩獵資金的20%用于國家層面的管理,30%用于省一級,5%到州一級,45%到縣里。

  根據哈里斯的調查,2004年至2006年間,都蘭獵場能拿到的是到達國內資金的26%。“因為有15%到20%的資金在國外就已經被代理機構拿走,到達中國的只有80%到85%。”

  他認為這一分配方案存在問題,應該讓縣級部門擁有更多主動權,更自由地支配狩獵收入,以用于野生動物種群調查、棲息地保護等,從而使狩獵收入能更直接地促進地方野生動物保護事業。

  這些,對于都蘭獵場還不是“當務之急”。

  8月初外國人提出的狩獵申請獲專家評審通過后,8月13日70家動物保護組織向國家林業局提交了公開信,要求停止推進該項活動。

  他們還要求政府公開中國所有狩獵場的運營現狀,被獵取的動物種類和數量,狩獵場的利潤以及這些利潤是如何分配并最終使用的。

  據了解,國家林業局將對狩獵申請在近期作出最終批復。

  都蘭獵場則在靜靜等待。最近,都蘭獵場申請了一個3A級自然景區。副場長羅布生說,“等等看,如果不開獵,希望能做生態旅游。”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