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重金屬污染危害群眾健康 重經濟輕環境后患無窮

2011-10-18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第二十二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暨亞太心臟聯盟科學大會正在北京舉行。會上,世界心臟聯盟主席希德尼 史密斯披露,聯合國開發署在2010年公布的有關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位列世界第89位,中國人的健康期望壽命為66年。

  健康期望壽命,是國民健康狀況的評價指標之一,它是指國民以完全健康狀態生存的時間。66歲這個數字意味著,中國大多數居民將在66歲以后,受困于各種各樣的疾病,健康狀態堪憂。考慮到中國現行的家庭結構,以及尚不到位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欠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遠未發展起來的社會服務體系,中國在跨入老齡化社會以后,國民生活質量的前景不容樂觀。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癌癥已經是導致中國人死亡的最主要疾病,其在世界死于癌癥總人數中的占比,遠遠超過中國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的占比;從2008年到2010年,僅兩年時間里,中國人死于癌癥的數量增加了5.6%;中國每10萬人中就有144人死于癌癥,這個數字在美國是123,在英國是135,在印度是76;在中國,大約有1/6的人在75歲之前就患上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結腸癌等惡性腫瘤……

  在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時期,中國癌癥患者數量的增加,說明中國人的居住環境趨于惡化。在已知可能致癌的諸多因素中,環境質量的惡化是最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經濟增長迅速,因環境原因而患病的人數同樣增長迅速,這個現象,正契合了發展經濟學中的部分結論: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經濟發展,但是,也并非所有經濟增長都能帶來經濟發展。

  簡單說,經濟增長只是一個國家在單位時間內增加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其主要的度量單位就是GDP。而經濟發展除了包含“量”的概念外,還有“質”的概念,包括經濟結構的改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合理化,社會結構的改善——國民教育程度提高、嬰兒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生存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社會福利增加、貧富差別縮小等。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正是中國要改變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的基本依據。

  14日,有媒體報道了中國一些省份重金屬污染的現狀。報道稱,“重金屬污染,給人們生活帶來重大隱患,即生命安全受到挑戰,職業病高發,病死率大幅上升,死亡的年齡普遍提前至45歲左右。”“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而這些糧食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同樣,如果這些糧食流入市場,后果將不堪設想。土地污染帶職業病、重癥疾病正呈高發和擴大態勢……”

  重金屬污染,主要來自工業生產所排出的廢物。同樣在14日,另有媒體報道說,河北無極皮革廠排出的含有強致癌物六價鉻離子的污水,形成了大小10余個連在一起的水塘,而當地環保局卻說排放達標。無極環保局如此回應,真正代表了當地政府的經濟增長觀。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本地的經濟增長,真是到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

  不能帶來發展的增長,除了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在中國屬于國家所有——以外,并不能增加社會福利的總量。用國家的資源,發自己的財,這也是為什么一些人以“發展”的名義,拼資源、拼環境,“大干快上”的原因之一。資源沒了,環境完了,中國持續增長和發展的本錢也就被窮盡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