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福建晉江投資213億元的瘋狂填海圈地大躍進

2011-10-18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如果失去海洋,晉江圍頭灣的漁民面臨著轉行的風險。

  跟紫菜、海蠣、鮑魚打了一輩子交道,養殖戶王阿強卻面臨后生仔才有的煩惱:改行。

  王阿強生活在福建省晉江市英林鎮的一個濱海村落。50多年來,咸澀的海風已浸透王阿強的生活,海洋是他們“討海人”的生計來源。

  站在自家的樓頂,王阿強朝海面張望。此時是日落時分,太陽隱入海面,對岸6海里之外的金門島若隱若現。

  5年后,這片海洋將成為記憶,一塊龐大的新大陸取而代之。王阿強聽村干部說,新大陸上將開辦工廠,開發樓盤、酒店和度假村。

  賠償

  這一天,下伍堡村里響起了高音喇叭,那是政府的人播放廣播,催促養殖戶盡快辦理補償。

  “早簽協議,早獲獎勵。”王阿強擠到人群里聽了一陣,很快又退了出來。他聽明白了,如果在政府規定的時間范圍內簽訂協議,王阿強的賠償款就能“多收三五斗”。

  當地政府希望以“按期簽約就可獲額外獎勵”的辦法,吸引養殖戶盡快簽訂賠償協議。用來養殖的海域,每畝補償3500元,如果按期簽約,每畝額外獎勵1000元。大漁網也能獲獎,除了每米200元的補償款,還有每米150元的額外獎勵……

  比照獎勵方案,王阿強算了一筆經濟賬:把養殖海蠣和紫菜的海域面積算在一起,再加上大小漁網、船舶,按期簽約和未按期簽約,補償款相差3萬多元。

  對于年收入幾萬元的養殖戶來說,這筆數額不菲的“獎勵”無疑具有較大的誘惑。

  但想“多收三五斗”,可不是件容易事。

  晉江政府為了用海征遷,專門成立了維穩執法組,養殖戶“用謊報、虛報、欺騙等手段騙取補償款”,都在被打擊之列。同時,維穩執法組還負責用海征遷區域的維穩工作,掌控重點對象。

  一年多前,王家養殖區的魚苗和設施就已經“被凍結”。政府派人對征遷范圍內養殖情況進行了測量、拍攝歸檔,作為商談賠償時的依據。繼續投放養殖種苗和增設任何設施,即被視為搶種、搶栽,不能獲得補償。

  不過,海域的測量比陸地面積測量復雜得多。“養殖海域做補償登記時,有的養殖戶對養殖面積測量有意見,覺得面積被量少了。”晉江市政府一位知情者對記者稱。

  王阿強一度認為,自家養殖用的海域使用權還有幾年到期,政府不能說收就收吧,但來做工作的政府人員給他講法律: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可以收回海域使用權。

  晉江圍頭灣填海造地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晉江填海辦”)副主任陳孟桔對本刊記者稱,兩年前,晉江有意對圍頭灣海域填海造地時,就已停止對養殖戶手上的海域使用權證明進行年檢。王阿強今后的養殖權利不被官方認可。

  “你簽了嗎?”一個多月來,這句話成了養殖戶之間寒暄的開頭語。

  眼看著一個個熟悉的養殖戶先后簽了補償協議,王阿強心中的防線開始瓦解,“胳膊哪能擰得過大腿呢?”

  除了王阿強,晉江市東石、英林、金井三鎮16個行政村的養殖戶都得考慮今后的生計問題。這些村莊從西到東,依次分布在晉江沿海大道附近20公里的海岸線一側。知情人士稱,其中金井鎮兩個村僅用20天就完成補償登記。

  按照晉江市政府的規劃,今后5年間,這片海域將變成一塊巨大的工地,用海面積超過41平方公里,且連成一片,其規模在福建填海項目中是最大的。

  據初步估算,晉江填海造地工程投資額多達213億元;靥钏璧耐练竭_2.6億立方米,接近三峽工程耗費的土方量。

 

2010年,從空中看福建泉州晉江沿海的濕地地貌。

  填海辦

  晉江“填海辦”設在晉江市區一棟農發行的樓房里,走廊的墻壁上標注著近期征遷工作的動態信息。記者輾轉找到這里時,“填海辦”主任許桂揚正召集同僚開會。

  填海工程的當務之急,是先把海域收回,把地填起來。地方政府已制定計劃,征遷補償工作從8月15日開始,兩個月內必須完成。

  晉江圍頭灣填海醞釀于兩年前。2009年7月,福建省時任主要領導赴泉州調研,晉江就在泉州治下。兩個月后,晉江市政府下發紅頭文件,成立圍頭灣填海造地工程領導小組。

  2010年3月,該領導小組撤銷,圍頭灣填海造地工程指揮部成立,晉江市副市長陳晉永擔任總指揮,成員包括國土、規劃、財政、農業等部門的官員,許桂揚當時被任命為“填海辦”主任。

  在福建醞釀的填海項目中,晉江是重心。2011年年初,福建灣外圍填海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確定11個區塊可行圍填海面積186平方公里,其中晉江填海面積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在程序上,填海造地必須要先有項目,再由所屬市縣逐級上報,然后申請用海的環評公示。

  雖然晉江政府大張旗鼓進行用海征遷,但福建、泉州省市兩級海洋漁業部門都對記者證實,圍頭灣用海規劃仍處在前期報批階段。

  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海域科科長吳綬激對南都周刊記者稱,圍頭灣用海規劃仍沒有獲得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域管理處工作人員也表示,圍頭灣有關環評工作也尚未進行。

  按照規定,用海規劃需上報給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審核同意后,由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家海洋局審批。

  2010年11月底,晉江圍頭灣區域建設規劃經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審查后,呈報至福建省政府審核。

  但由于用海面積較大,晉江圍頭灣區域建設規劃未能獲得福建省政府的同意。

  按照規定,用海規劃在批準前,區縣政府應委托相關機構,對選址、方式、面積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科學評價。

  在記者的追問之下,“填海辦”主任許桂揚說,晉江已經委托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做圍頭灣填海項目環評報告,環評報告出爐后,還需要由國家層面的專家審查。

  不過,在地方政府申請填海造地的實操中,手續報批和前期征遷往往同步進行,主要是怕時間來不及。如果碰到地方領導換屆,其理念也可能改變。

  “手續報批和前期征遷同步在做,如果所有的工作等正式文件下來之后才做,起碼要花5年的時間。”臨時抽調到“填海辦”的工作人員蔡惠瓊解釋。

  雖然正式批文尚未下發,但當地政府并不擔心審批過不了。蔡惠瓊表示,在前期溝通的過程中,國家海洋局已經原則同意圍頭灣項目,“這種同意就是批示。”

  許桂揚遞給記者一份“晉江市圍頭灣生態城項目簡介”,提醒說,“晉江市圍頭灣生態城”已經更改成“晉江市圍頭灣填海造地”。

  按照晉江地方政府的規劃,填出來的新大陸,陸域面積約4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40萬,相當于一個中等城鎮。這個填海新區包括三個區域:西部濱海高新區;中部濱海生態區,有游艇碼頭、海洋公園、度假酒店,一些原有的島嶼不會填掉,建成高檔娛樂休閑場所;東部為濱海綜合區,也包括一些地產項目。 

 

大躍進

  晉江圍頭灣填海造地工程,只是福建全省13個大型圍海造地項目之一。

  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還大八分之一,長期以來,這個背靠大海的省份都在積極向海洋要地。近十年間,福建省的填海步伐更是大步前進。

  目前醞釀中的填海造地工程星羅棋布,分布在廈門灣、圍頭灣、泉州灣、湄洲灣等幾乎所有海灣。

  由于不涉及耕地保護,填海造就的土地,被劃定為未利用的土地,每年轉化為建設用地的指標容易很多。

  按照福建省的政策,填海造的地能夠很快獲得國有土地使用證。去年11月,福建省下發《福建省填海項目海域使用權證書換發國有土地使用證實施辦法》,明確提到,“填海造地是省政府為保證國家和省重點建設用地需要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要求相關部門互相配合,為項目建設創造條件。

  不只是福建,中國東部的海岸線上,幾乎所有沿海省份都在填海造地。國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公報顯示,2004年之后的圍海造地占總體海域使用面積比重從2002年的不到1%一下子上升到5%,超過1萬公頃。其中,港口用海、臨海工業用海和旅游基礎設施用海比重從2002年之前的不到6%上升到近50%。

  “海域空間的誘惑太大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劉容子稱,“像江蘇、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來已久,又受到耕地紅線、占補平衡等土地政策限制,面對海域這塊空白,全都沖過來了。”

  對于晉江圍頭灣填海造地方案帶來的經濟效益,福建省專家曾進行過估算。

  據估算,圍頭灣填海成本大約為每平方米170元,而晉江2008年工業用地基準地價每平方米在330元左右,因此晉江填海造地的總成本為120億元,但其賣地收入將高達650億元,超過全國絕大多數縣級市的GDP。2010年,晉江這個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首強縣,其GDP約為880億元。

  當地人告訴記者,當前晉江的房價已經漲到每平方米4000元。有人質疑,從最初的規劃看,填海新區除了西部將建立一些吸引臺資企業的產業園,中部和東部的度假村、酒店、海洋公園和水城很容易聯想到房地產開發。

  一些環保組織人士曾經寄希望于環評,把環評當成最后的防線。但他們又很難相信,環評報告能夠抑制填海造地項目的大躍進。

  “根據環評法,環評包括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兩類,而且要進行公示和聽證,但這個重要的環節卻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廈門環保人士易添難稱。

  從8月1日起在廈門市環保局的網站公示幾天后,廈門首個人工島的環評公示突然消失了,這遭致一些市民懷疑,認為廈門市政府部門有意藏匿環評公告。

  8月22日,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總干事劉毅向廈門環保局公示郵箱發送了五條問題和建議,包括水動力變化,對鳥類、紅樹林等的影響,未來淡水,能源及垃圾問題等,但遲遲未收到回復。

  生態

  張珞平,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主持了福建省灣外圍填海規劃備選方案圍頭灣部分的可行性研究。

  在他看來,填海對自然的破壞毋庸置疑。它會減少濕地這一地球之肺,它會改變水動力流向從而使港口資源受到破壞,而長久以來形成的自然岸線顯然比人工岸線更能抵御臺風等惡劣氣候的侵襲等。此外,最大也是最難定量的,就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記者從其他渠道獲得的圍頭灣課題組研究報告顯示,課題組的結論是:填海方案造成的資源與生態系統服務損失非常大,占總成本的48%以上。“不可接受,應該縮小面積、優化線型。”

  填海導致圍頭灣的養殖業喪失殆盡。灘涂、淺海資源都會喪失,無法繼續養殖。

  填海還將造成較大的環境風險。在臺風暴潮條件下,圍填區護岸受到潮水沖擊,可能導致潰壩與漫灘風險。

  根據張珞平等專家的研究,晉江圍頭灣填海項目將造成水質進一步下降。

  填海造地帶來的負面效應,廈門可以當做晉江的前車之鑒。整個廈門島,在填海造地的進程中,攤大餅式地向外擴充,海灣變成了陸地,曲折跌宕的海岸線變得平直,紅樹林被毀,“活化石”文昌魚消失殆盡,廈門的水質也日益惡化。

  “廈門水質日益變差,跟填海破壞濕地不無關系。原先污染都是排到海里,都是灘涂降解。灘涂消失后,對水質凈化影響很大。”環保人士易添難說,灘涂、濕地具有降解污化物、凈化水質作用,但在填海造地過程中,遭到大面積破壞。

  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附近,廈門最貴的路段之一,也是填海填出來的。

  雖然地價漲了,但附近的一些村莊卻陷于“逢暴雨必澇”的困境,雨水倒灌,涌入村民家里。“填海前,村莊附近是海堤,地勢開闊,能容納大量雨水;填海后,地面被填高,雨水很容易倒灌到村民家里。”當地人解釋說。

  然而,在得失權衡之間,有消息傳出:廈門大嶝島也要填海造地,建設第二機場和海峽論壇。大嶝島歷史上曾隸屬金門縣管轄,與金門島最近距離不到兩公里。

  “干脆填海填到金門去,這樣一國兩制就實現了。”望著對岸的金門島,廈門一位環保人士開起了玩笑。

  改行

  下伍堡村里的大喇叭聲音豁亮,王阿強想清靜一會,他跨上摩托車,徑自開往海邊。

  海堤旁,最顯眼的是一張張大小漁網。

  “我的養殖技術是從我父親那學來的,我父親跟他父親學的”。養殖曾是王家的經濟支柱,也是晉江的支柱產業。但他兒子不打算繼承這門技術,進了服裝廠打工。在過去十多年里,服裝業興起,養殖戶的數量也逐年減少。

  除了養殖,50多歲的王阿強沒有其他特長。老伴說:“你找家服裝廠當個看門人吧。”女兒安慰他:“或許過5年,新海域還能養殖呢。”

  王阿強覺得不可能,“深海不適合魚蝦養殖。只有淺海才適合。”

  “忙活了一輩子,停不下來,”他自嘲地拍了拍老摩托車,“以后得靠它了。”

  這是一輛老舊的摩托,銘牌已經不見了,骨架松動,車頭晃蕩。

  它的主人,昔日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未來的摩的司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