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西黃村的居民楊保云,如今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忠實擁躉者,“跑倆大醫院愣沒治好的病,在家門口治好了,焦大夫,名醫!”名醫都在大醫院?社區里只能拿個藥、看個感冒?石景山區創新醫療“引智”模式,從外埠聘請名醫,扎根本地為百姓服務、帶徒弟,做強了基層醫療服務。
過去,居民到社區醫院多是看點小毛病,量個血壓、輸個液,進行簡單治療,“技術含量低”一直制約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讓老百姓不信任。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緊張,有的地方一個人又當站長、又當醫生,還得出診、坐堂、管理,身兼多職,忙不過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當承擔的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職能有時就顧不上。
怎么辦?石景山區有個創新——引智,“調整增加編制446人,加速社區衛生人才的引進,充實社區醫院的醫療隊伍,采取公開招聘的方式,從外地引進醫護人員,返聘退休醫學專家,通過多項措施讓社區醫療機構滿足百姓需求。”該區有關負責人說。
楊保云稱贊的焦大夫,就是引來的杰出人才。他叫焦智華,是石景山從河北聘請而來,外號“小神刀”,絕活是“針刀療法”,一把把長度不等、寬不過0.4毫米的針刀,捏在焦大夫手里,就成為了一把把針到病除的“神刀”。還在河北時,他就是遠近聞名的名醫。
因為腰部及下肢劇烈疼痛臥床不起的楊保云,曾先后到兩家大醫院診治,都說必須手術,要承擔很大風險。正著急的時候,她聽周圍的鄰居說:“八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個名醫。”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楊保云找到焦大夫,針刀治療三次,她就奇跡般地恢復了。
名醫越來越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越來越搶手,過去少人問津,如今有時還得預約。潘桂春大夫去年被石景山區從吉林省一家中醫醫院招到八角,這位正高級主任醫師是一位中醫骨傷的專家,不到一年的時間,在石景山已經遠近聞名,每天找他看病的病人都有數十位。
名醫來了,石景山區想盡辦法,幫助他們解決編制、戶口等各種困難,將這些“醫療梯隊中的中堅力量”留在社區,使他們發揮所長,服務社區居民。
“除了從外地聘請,還有本地的返聘,以及高等學歷人才的招收,吸引了眾多醫療人才進駐。”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僅今年上半年,石景山就招聘在職人員21人,返聘老專家70人,其中高級職稱60人,這些醫生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中西醫結合、藥學、檢驗、放射等十幾個專業,分布在全區2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獨立站。
通過引智,過去不受百姓重視的社區醫療機構,如今在石景山成了百姓愛去、能去、去了能解決問題的地方。大病小病先去社區看,有效地緩解了大醫院的壓力,也更好地發揮了社區醫療機構“百姓健康守門人”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