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分別為入侵的巴西龜、福壽螺、小龍蝦
日前,環保部發布“環保部‘十二五’規劃”,其間稱,我國已經成為遭到生物入侵嚴重的國家,有些地區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然而,我國對于生物入侵的現狀并不完全了解,相關控制方法也并不健全。我們熟悉的福壽螺、小龍蝦等生物,都曾因生物入侵帶來威脅。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對各種環境有較強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傳播能力,能迅速產生大量后代。它們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建立優良種群,從而擠壓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這就可能給本地生態系統平衡帶來巨大沖擊。
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哪些危害?是怎樣形成的?我國的生物入侵現狀如何?曾經造成了哪些危害?防止、治理生物入侵有哪些新方法?
概念解讀
什么是物種入侵?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張鳳桐介紹,外來生物入侵主要是指外來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種對農林牧漁業的生產、自然環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嚴格來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外來物種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態系統和生境中建立的種群,改變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外來入侵種,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來生物入侵。
從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來說,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造成農林產品、產值和品質的下降,增加了成本。第二,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特別是侵占了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造成本地物種死亡和瀕危。第三,對人畜健康和貿易造成影響。
以江蘇南京遭受加拿大的“一枝黃花”入侵為例。上世紀,“一枝黃花”作為觀賞性植物由北美引入,2000年后開始爆發式蔓延,且通過根系分泌毒素,導致周圍其他植物死亡。南京有關部門曾專門發文并組織力量清剿“一枝黃花”,但至今也沒能將其徹底剿滅。近十幾年來,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數量增加,擴散蔓延的頻率加快、范圍擴大,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嚴重。
我們熟知的物種入侵的例子還有水葫蘆。它看起來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鮮花,但近幾年這種浮生植物已經泛濫成災,被稱為“綠色污染元兇”。在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的一些地區,這種植物堵塞河道,阻斷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死亡雖然這種植物對污染水體有一定的降解凈化作用,但其過快的繁殖速度還是使其成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再比如我們為了固河灘,引進了一些大米草,但是它現在瘋長,導致灘涂生態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稱為“害人草”。現在我們要種海防林和紅樹林,種不上去,因為大量的草長在那兒,把草割掉,但它很快又長起來了。
一般來說,入侵性強的物種都具有一些相應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強,植物能產生大量的種子,動物則產卵量大或產仔量大,這樣不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絕對數量,也提高了其傳播的幾率,在入侵的第一個階段就占有了優勢。
此外,在外來生物入侵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時滯”。就是指入侵性外來生物從開始在新的環境里定居到種群開始快速增長和迅速擴大“占領區”之間的時間延遲期(潛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時間不會大量繁殖、擴展領域,它們安安靜靜地在新到達的地方生長。外來生物入侵過程中的時間延滯,或有或無,或短或長,從短短的幾年到幾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續幾個世紀。這樣就使得外來生物入侵更加難以琢磨,說不定在我們周圍默默無聞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某種什么外來生物會突然爆發性生長,給人類帶來許多麻煩。
現狀堪憂
我國目前有40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據報道,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王衍亮曾表示,我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家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生物安全管理處處長王捷稱,最近一次調查統計外來入侵物種有488種,其中植物265種,動物171種,菌類微生物26種。因為沒有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面積外來物種調查,只有大部分地區的調查。有些外來物種我們還不認識,不了解。它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會成為入侵物種。
據農業部的初步統計,目前我國有40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危及本地物種生存,破壞生態系統,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中,我國有50多種,其中危害最嚴重的有11種,這11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給我國造成大約600億元的損失。
由于長期以來對外來物種的入侵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系統的調查研究,至今中國仍不能提供較為權威的反映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的目錄資料在外來入侵物種中,水葫蘆、水花生、紫莖澤蘭、大米草、薇甘菊等8種入侵植物給農林業帶來了嚴重危害,而危害最嚴重的害蟲則有14種,包括美國白蛾、松材線蟲、馬鈴薯甲蟲等。
除了經濟損失外,物種入侵也使得中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任務更加艱巨。據調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布的100種破壞力最強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約有一半侵入了中國。與此相一致的是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有156個均在中國。
破局之道
防治非常困難資源化或是可行方法
王捷介紹,物種入侵主要是三種途徑:一種是人為引進,有意引入;一種是無意引入,常見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傳播到另外一個區域落種;還有就是自然傳播,像風把種子吹浮。
王捷稱,這幾年入侵的頻率加大,主要是隨著經濟一體化,交通又非常便利,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物種的遷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種主要靠人類遷移,人類帶來的傳播要遠大于自然的傳播。這里有無意識也有有意識的。王捷舉例稱,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之前,最頭疼的就是美國白蛾。這種昆蟲如果不把它消滅,會影響運動員發揮,因為它有驅光性,當時美國白蛾也是泛濫成災,這個物種就是無意引入的,通過包裝材料,以蟲卵帶進國內的。
在治理外來物種入侵的方法中,資源化是目前國內專家比較推崇的一條途徑。所謂資源化,就是把這些物種變成資源。王捷稱,如果能資源化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治理的過程中,也必須隨時注意這個方面。
對此,王捷舉了福壽螺的例子。福壽螺本是引進養殖,供人們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給農田、水稻等帶來了損害。近年來,有學者利用福壽螺食性雜、攝食各種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來源簡單,非常適合工業化生產設備纖維素酶制品。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壽螺作飼料,制成福壽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魚粉作水產飼料的蛋白源。王捷說:“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經濟價值,關鍵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從經濟利用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對人就有價值,防治就比較方便。”
但是,并非每個入侵物種的資源化都能這般順利。云南滇池圈養水葫蘆望改善水質,但效果未知。查閱云南省政府公開信息不難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對于水葫蘆的態度還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撈工作。而5個月后,當地對于水葫蘆的態度已經出現較大轉變,在滇池南岸的白山灣開始了水葫蘆種養基地,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試驗項目利用水葫蘆治理滇池,模式獲得成功后,將在滇池水域進行大規模推廣。“在滇池種植水葫蘆,設想很好,但實際效果還值得商榷。”云南省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那中元說,之所以在滇池種植,主要還是因為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蘆是吸收氮、磷效率最高的植物,但實際效果卻可能很難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