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和“‘百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 23日宣布啟動,這是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修繕工程。隨著工程進行,北京將逐步再現明清時期的古都輪廓。
根據規劃,本次修繕將從整體上考慮北京舊城的保護,具體體現在歷史河湖水系、傳統中軸線、皇城、舊城“凸”字形城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觀線、街道對景、建筑色彩、古樹名木十個層面的內容。今年4月開始,將陸續啟動明北京城城墻遺跡、永定門甕城及箭樓、北京內城西南角樓、左安門角樓、右安門角樓等重要節點景觀修復工程,形成內、外城的整體景觀。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保護好以現狀護城河為標志的外城輪廓及城墻走向,進一步保護和恢復北京古都的整體形象和傳統城市結構。
修繕工程還包括中軸線沿線文物建筑外觀整修工程。按照中軸線申遺要求,繼續開展中軸線保護規劃研究,推動中軸線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和相關申報工作,確定遺產申報名單、保護范圍緩沖區,深化皇城的整體保護和舊城的傳統空間格局及建筑形制的保護等整治。此外還要實施明清皇家建筑修繕保護專項工程,完成頤和園德和園、天壇北宰牲亭等修繕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介紹,今年北京市投入文物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經費10億元,加大古都文物保護力度。在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北京還將啟動“千名文化遺產監督員上崗工程”,并對普查登記文物進行掛牌與保護,加大投入力度和執法力度,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損壞,合理利用文物資源,依法落實保護文物的責任,避免“梁林故居”現象重演。
本次大規模修繕和相關舉措,將有利于加強文化中心和人文北京建設。“這進一步恢復歷史文化名城‘凸’字形城廓整體格局,使豐富的歷史建筑景觀成為展示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孔繁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