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啟程,坐完飛機坐汽車,好一陣奔波,曾經創作了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劇余飛終于來到了自己的采風地點——甘肅省蘭州軍區某報廢武器彈藥銷毀站。
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銷毀站地處3000米海拔的高原之上,三面全是光禿禿的山,唯一一條進山小路上種著兩排松樹,稀稀疏疏的,徒增幾分孤寂。
“總算有了‘抬頭一線天,低頭山對山’的那種體驗。”余飛感慨道。“這里生活用品什么的,都沒有問題,但剛剛置身于此,給你的感覺卻是什么都沒有。日子久了,又什么都有了。”隨行的指導員笑著說。
他們能有什么呢?余飛在心里犯嘀咕。在銷毀站的招待所安放好行李,顧不得休息,他便讓指導員介紹戰士們前來聊天了。
“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子弟兵,這里雖然苦,但我卻覺得值……”余飛打斷了這位欲滔滔不絕的老兵,“您說得挺好。”轉向旁邊一個90后小兵問道,“你來是想干嘛的呀?”他絲毫沒有懷疑老兵的真誠,不過,與那些“文件上就能看到的話”相比,他更期待著“最為特別的說法”。
“我出生于成都市,已經當了兩年兵,本來今年可以回去,但我還是留了下來,打算再干三年。”90后小兵剛一開口,余飛便遞了個眼神,讓一旁的同事幫忙攝像。編劇干久了,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日后看著視頻回味這些素材,創作時能發揮得更棒。
90后小兵的想法確實很獨特。原來,來部隊這兩年,他一直在給領導做通訊員,平日里都在“忙”端茶倒水、開會疊被的事兒,幾乎就沒怎么吃過苦。“安逸了兩年,要換別人,可能就回去找個工作、好生過日子了。我留了下來,再干三年,是要到真正的基層去,要真的當一次兵!”小兵說,“我最初想來當兵,就是為了鍛煉自己。要是什么苦頭都沒吃便抽身回去了,這一趟不就白來了嗎?”
余飛被“震”了一下,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是他此前未曾遇到的。在他的印象里,現如今有太多的人,要么耽于享樂,要么汲汲于前程,甚至連埋頭苦干,也多是形勢逼迫下的無奈選擇。“這般不同尋常的年輕人,擱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好少年,放到影視作品里,也一定是個好角色。”
“以后還是要盡可能多地找人聊,到大地上抓取劇本創作的素材!”余飛在那里待了一個星期,前兩天剛回來。“入行到了一定年限,創作技巧大家伙兒都游刃有余了,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接觸不同類型的人與事,才是真真正正的藝術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