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圖為資料片
北京鐘鼓樓是中國古代城市鐘鼓樓的建筑典范,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朝,曾為古都北京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地標性建筑,也是古都北京的“表”,在“暮鼓晨鐘”聲中向古都報送了652年(1272-1924)的標準“北京時間”。
鼓樓初名“齊政樓”,通高46.7米,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鼓樓二層原有的二十五面更鼓,現僅存一面主鼓,并已殘破不堪。
鐘樓位于鼓樓北100米處,鐘樓通高47.9米,全磚石無梁拱券式結構,分上下兩層。鐘樓二層懸掛著一口明朝特大報時銅鐘,重約63噸,是我國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報時銅鐘,被稱為“古鐘之王”。
鐘、鼓報時敲擊方法相同,即“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通敲兩遍即一百零八聲。古人用一百零八代表一年,即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七十二候,三個數相加剛好一百零八。
1925年,北京鼓樓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館”,成為北京歷史上第一個民眾教育館,開創了民眾教育之先河。為深入挖掘鐘鼓樓文化內涵,北京鐘鼓樓文保所先后復制了25面報時更鼓、“銅刻漏”、時辰香等古代計時器具,每日向游客展演古代報時方法。
【溫馨提示】
地址:東城區鐘樓灣胡同臨字9號
電話:84027869
票價:鼓樓:成人20元 學生10元
鐘樓:成人15元 學生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