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鴨湖濕地公園供圖
野鴨湖濕地又見新鳥。昨天(17日),記者從野鴨湖濕地公園得知,野鴨湖濕地又新發現了10種鳥,記錄鳥類由2007年的264種增加到274種。新發現的鳥中,白肩雕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靴隼雕、小鷗、北極鷗、黑鳽這四種鳥在北京還是首次發現。
此次發現的白肩雕屬我國珍稀野生動物,常棲息于山地,可達海拔1400米的高處,也見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常單獨活動,主要以嚙齒類以及鴿、鸛、雁、鴨等鳥類為食,有時也食動物尸體和捕食家禽,是此次新發現鳥類中唯一一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此外,本次發現的烏雕、短趾雕、高山兀鷲、小鷗和靴隼雕,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近年來,為使濕地資源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野鴨湖濕地保護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對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等進行科學規劃,經過征求專家意見和反復論證,形成了針對不同區域的恢復技術和方案,使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恢復與可持續利用,也不斷吸引了新的鳥類駐足。據統計,現野鴨湖共有鳥類27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9種。
現場:清波碧草 鳥的天堂
聽說了野鴨湖又發現新鳥的消息,記者來到野鴨湖濕地公園一看究竟。
夏季的野鴨湖上清波蕩漾,碧綠繁茂的葦子叢環抱著一塊塊淺灘,郁郁蔥蔥的草木一望無際,和遠處的海陀山、蔚藍的天空都連成了片。
主湖區的湖面上,一群綠頭鴨正在嬉戲覓食,鴨叫聲、撲水聲,混在一起,好不熱鬧。忽的聽見一陣嘩啦啦聲,一只綠頭鴨鉆進了湖水里,留下一圈淡淡的漣漪,不一會兒,又嘩地鉆出水面,露出油光锃亮的頭頸,悠閑地拍開雙蹼游開了。
小池塘里,葦子叢邊,一只鷺站立水中。水里游動著魚兒,小的兩三寸,大的有半尺多長。
走在石子兒土路上,夾道碧草迎著風兒起伏,掀起了一陣陣綠色的波浪。綠叢中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頭頂上不時地掠過一只只大花喜鵲……
“就那兒,還有那兒,都藏著鳥吶。”隨行的工作人員指著不遠處茂密的草叢、樹叢告訴記者。
記者不禁感嘆,這兒真是鳥的天堂!
走過一段草叢掩映的小路,記者在恢復重建區的一處觀鳥亭里見到了野鴨湖濕地宣教中心副主任方春,他剛剛收起單筒高倍望遠鏡的三腳架,準備去下一處觀測。在野鴨湖公布的10種新發現的鳥中,距離現在最近的栗葦鳽就是方春發現的。
揭秘: 只看一眼 發現新鳥
“就在今年6月19日。”方春對這一天記得特別清楚,“那天,我在北邊亭子那兒看鳥,呼地飛過去,我趕緊叫人過來看看,這鳥兒沒見過。”
栗紅色的頸背,黃色的肚子,方春確定,這鳥在野鴨湖是頭一回見。鳥飛得快,當時只有一名園內的施工人員和方春一起看到了這只“新鳥”。
“要說這看鳥就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兒。”
可是僅憑這一眼,怎么確定鳥的種類呢?
“當時看到了一眼,在腦子里也就停留二十秒,所以啊,必須隨身帶著筆和本兒。”方春的馬甲兜里,常揣著一個巴掌大的小本子。憑著瞬間的記憶快速記錄下鳥的特征,回去對照著鳥類圖鑒,他才知道,天空中剛出現的這只比灰喜鵲小點兒的鳥兒原來是栗葦鳽。
“書也得老帶著,得比對,得看吶。”方春從摩托車上拿來一本翻得有點兒發舊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回去也老看。”
“這鳥的區別可細著呢,成年鳥和幼鳥長得不一樣,這有的雌鳥和雄鳥還不一樣。”方春翻開一頁,“你看,這個綠頭鴨,綠色頭的是雄的,咖啡色頭的是雌的。”
“不同季節還不一樣呢。”方春指著書上的鳳頭䴙䴘,“到了夏天,脖子這兒,跟搭圍脖兒一樣,冬天毛就退了。”
一本手冊被方春翻得頁邊發黑,他天天學,天天看。正是如此,才能讓他在新鳥出現時迅速做出反應。要問方春不用看書就能識別出的鳥,“最起碼有一百五六十種。”
人物: 觀鳥達人 一等一天
作為宣教中心副主任的方春還有一項職責,就是做鳥類監測,統計鳥的種類數量和傷病情況。
每天早上九點,方春報完了鳥,就騎著摩托車開始轉野鴨湖。每天監測鳥類,填寫報鳥記錄,方春對野鴨湖濕地鳥的數量、種類都一清二楚。
但鳥兒都是一閃而過,要怎樣才能找到呢?
“這就要熟悉鳥的生活習慣,不同的鳥喜歡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提起觀鳥的經驗,方春馬上打開了話匣子,“你像這個游禽,比如天鵝、野鴨,它就喜歡在湖上,像涉禽,比如鷺類的,就喜歡在水淺的地方,都不一樣。”
“另外,還能看它的嘴、腿、羽毛的顏色,看飛行姿勢……”正說著,方春忽然停下,四周安靜下來,不遠處的樹叢傳來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
“你聽,這叫聲能聽出來是棕扇尾鶯,就在那邊那樹上。”方春用手一比,“也就七八公分長,不注意還真看不著。”
對于方春觀鳥的眼力,記者真是贊嘆不已,哪怕是一飛而過,他也能描述出鳥的主要特征。“這片地方,光柳鶯就七十多種,我那天一天就見到四五十種。沒有這么好的眼力,還真看不出來。”
當然,觀測不能單憑肉眼,還需要輔以工具。架起高倍望遠鏡,500米內的鳥兒都能觀測,“你看那邊的草,一看就是鳥剛踩過的,我就把這望遠鏡對著那兒等。”方春等起鳥來很有耐心,有時候一等就是一天。
據濕地工作人員介紹,每年,觀鳥協會和各種社會上的觀鳥愛好者也會來到野鴨湖濕地進行觀鳥活動,組織觀鳥比賽等。“有些新發現的鳥就是觀鳥愛好者在觀鳥比賽的時候拍下來的。”
除了人工手段,野鴨湖濕地還安裝了48個360度全程監控探頭,布點監測。“其中有4個環幕,每個環幕配了9個攝像頭,還有12個高清。”工作人員宋亮楠介紹道。
背景: 恢復濕地 引鳥筑巢
南來北往的鳥兒為什么會在野鴨湖濕地駐足?鳥類專家高武教授為記者分析了野鴨湖濕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野鴨湖首先在面積上就比較大,又臨近官廳水庫。水庫周圍60多年形成的棲息環境和水資源優勢,都為鳥類棲息提供了條件。”
近些年,野鴨湖濕地還有計劃地對退化濕地進行了恢復和保護工程。如在濕地保育區,以保持現有濕地的自然狀態為主,對于退化較嚴重的區域,采取少量的人工干預措施,通過科學補水和少量的地形改造,人工種植隔離帶植物,恢復了歷史上蘆海無垠的壯美景色。
2008年恢復前,濕地典型植物蘆葦的蓋度不足40%,高度不及1米。兩年后,蘆葦蓋度大于70%,高度2.5米以上,成為建群種。
土壤天然種子庫恢復了包括香蒲、扁稈藨草等在內的其他濕地植物優勢種,使濕地重現生機勃勃的景象。蜻蜓、蛙類、小型濕地鳥類等各種動物類群種類與數量也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