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生態(tài)資源 > 正文

200年前京西清代輸水石渠

2012-07-25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北京西郊石槽

北京西郊石槽

北京西郊石槽

    7月21日,京城遭遇了61年來從未見過的大暴雨,北京市民萬眾一心“抗擊強降雨,大愛涌京城”。我們在為無數最美北京人感動的同時,也鉤沉起先輩們治理水害、興修水利的一些舊京往事。

    7月21日,京城遭遇了61年來從未見過的大暴雨,北京市民萬眾一心“抗擊強降雨,大愛涌京城”。我們在為無數最美北京人感動的同時,也鉤沉起先輩們治理水害、興修水利的一些舊京往事。

    在北京植物園東南部有一道長400多米的石槽,而在香山公園東南部也有一道長300多米的石槽,它們就是京西清代輸水設施遺跡——石渠,距今已有260年的歷史。

    《日下舊聞考》稱:“西山泉脈隨地涌現,其因勢順導流御園以匯于昆明湖者,不惟疏派玉泉已也。其自西北來者尚有二源:一出于十方普覺寺旁之水源頭;一出于碧云寺內石泉,皆鑿石為槽以通水道。地勢高則置于平地,復以石瓦;地勢下則垣上置槽。茲二流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廣潤寺,匯于石池,復由池內引而東行。于土峰上置槽,經普通、香露、妙喜等寺夾垣而上,然后入靜明園。”

    據《北京植物園志》記載:“乾隆九年(1744年)高宗弘歷為保證清漪園和圓明園等諸園用水之需,開辟新水源。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開始了西北郊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水系整理工程,除疏浚西湖(昆明湖)擴大東堤提高水位外,又把碧云寺卓錫泉、櫻桃溝水源頭泉水利用石槽全部導入湖中。其全線皆鑿石為槽,覆以石瓦,則置槽于垣上,乾隆十八年(1753年)前竣工。”“石渠兩側多植柳樹,水畔之柳,山嵐霧靄,云蒸霞蔚,故有‘河墻煙柳’之稱”。

    所謂石渠,是先用磚石砌成石墻,其高矮因地勢而定。地勢較為平坦或較高的地方,石墻修的較低,或埋入地下、或與地面相平、或高出地面,但墻體較寬,一般寬度在2米左右。地勢較低的地方,石墻修的較高,有的高度達2米多,但墻體較窄,寬度多在1米左右。石墻建成后,將用豆渣石鑿成的石槽鋪在上面,首尾相連,不留一絲空隙。其中與地面基本持平或略高于地面的石槽,多處于石墻的里側(北側),這是因為河墻外側(南側)為河灘,每到汛期時有山洪暴發(fā),為防止水槽被洪水沖毀,故將石槽設置在石墻的內側。每塊石槽的長度并不統一,大多在1.2米至2.8米之間,橫斷面呈凹形,整體高約0.45米,其中上口外側寬0.55米左右,上口內側寬0.27米左右,槽深0.23米左右。石槽的上面蓋有0.15米左右厚的石板,并用灰泥抹其縫隙,一是防止泥土落入而堵塞石槽,二是為了保持泉水的清潔。整個工程借用西郊地區(qū)地勢西高東低的優(yōu)勢,讓泉水沿著石槽自西山腳下,綿延十余里,一直流到玉泉山下的靜明園里。因形似微型的水渠,且全部由石料建筑而成,故稱“石渠”,俗稱“石槽”,也稱“輸水槽”“泄水槽”“導水渠”等,而高出地面的地段多被俗稱為“河墻”。為了防止石渠附近的泥土流失,石渠建成后,在石渠兩側種植了大量的柳樹,形成一道綠色的長廊,其景觀被稱之為“河墻煙柳”。該工程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也是一項“綠色工程”。全部工程的建設歷時近4年,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開始,一直使用到清末,其間在道光年間曾對石渠進行過一次修繕(“樣式雷”建筑檔案中略有記載)。

    在長達140多年的時間里,石渠為玉泉山內的湖泊及京城的水系輸送了大量的西山泉水。1900年以后,隨著清政府的衰敗,石渠失于修治,水流段絕,逐漸毀廢。原本綿延十余里長的石渠,而今只剩下近千米,其園林之外的石渠早已蹤跡全無,而沿線眾多的柳樹早已隨著石渠的廢棄而消失了。

    從古代的石渠想到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凡事預則立,先人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做法依然沒有過時。為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需要許多人為的努力,包括城市功能設施的齊備。有備無患,未雨綢繆。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