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規模最大河防口段長城修繕竣工
3553米明長城修舊如舊,明年向游人開放
河防口長城
重現明長城雄風、為雁棲湖添景。昨天,經市文物工程質量監督站驗收,懷柔區河防口長城修繕工程在耗時一年半后終于全線竣工。這是北京歷史上一次性單體修繕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長城修繕工程。修舊如舊的3553米河防口長城將消除長期以來存在的嚴重安全隱患,重現雄偉的歷史風貌。修繕后的河防口段長城,明年將有望揭開神秘面紗,對游人開放。
力求復原:
每米修繕造價超萬元
河防口段長城坐落于懷柔區懷北鎮河防口村北。據史料記載,此段長城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而成的,自古就為兵家所注目,明穆宗時(1567―1572年)曾派河間三衛官軍戍守。此段長城,關隘設計嚴謹,敵臺密集,工藝精細,但因多年風雨侵蝕,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很多墻磚都已經坍塌,不少敵臺和敵樓已殘破不堪,有的墻磚上已經長滿了荒草。
“此次修繕的河防口段長城東起玉皇頂,一直向西修繕共3553米,包括敵樓敵臺共25座、邊墻24段。此次修繕是自古長城修復以來,北京段長城一次性單體修繕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修復工程,史無前例。”懷柔區文委副主任郭大鵬介紹,修繕以搶險加固為主,集中力量解決面臨繼續坍塌或可能損毀的長城遺址搶險保護問題,排除險情、消除安全隱患,確保長城本體安全;對于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殘損,但已處于穩定狀態的長城墻體、敵臺等遺址,在確保遺址安全的前提下,以現狀保護加固為主,延續長城的歷史遺跡。
本次修繕工程總投資達4422萬元,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一米的造價高達一萬多元。對此,郭大鵬解釋說,“和八達嶺長城的交通便利不同,河防口段長城地勢十分險峻,沒有道路可達其上,要修繕必須先開路,而建筑材料的運送上山都只能依靠當地村民用騾子一趟趟往上運。加上河防口段長城敵臺密集,關隘設計工藝精細,每塊磚都要量好尺寸單獨訂做,成本因此大大提高。”
土法修繕:
騾子馱隊功不可沒
“為保持長城原貌,修繕完全采用原始方法,長城修繕中負責運輸材料的竟然是十幾頭騾子。由于修繕的長城與地面有五六米的高度差,所以工人們還特意為騾子用架子管搭建了一條跑道,騾子可以從跑道上直接將白灰運送到修繕的長城上。”懷建集團盛京懷古建園林工程公司工程師程永茂介紹,“對長城的修繕要保持最原始的方法,用古人的方法,用長城本來的墻磚去修繕,不摻雜現代的工藝手法。”
這次修繕主要是對坍塌地段進行加固、修整。所用磚塊全部來自長城原有的破損磚塊,修繕所用的石頭也是就地取材,確保修繕后的風格與原有長城相統一。而有趣的是,所用的材料也是古人修長城所用的白灰,而不是現代的水泥和混凝土。這些白灰的運輸主力則是十幾頭騾子,十幾頭騾子用了四個月,在長城上下來回運輸,給工人們提供材料。
修400米棧道:
游客可近距離看長城
河防口長城修復后,為了保護其不再受到人為破壞,將禁止游人攀爬。懷柔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李建華介紹說,在明長城夾扁樓西段37號至39號敵樓之間,將修建一段400米長的棧道,棧道由木板修建成步道,離長城最近處只有兩米遠,游客可在這一段近距離欣賞長城。
李建華說,棧道在39號敵樓是起點,37號為終點。兩端都設有觀景臺,中間還有兩個觀景亭。此外,從棧道的終點開始,還將沿山坡修建一條石板路的環線連接到棧道起點上。
棧道開放后,游客走在棧道上,看到的最佳景觀是40號敵樓,也稱夾扁樓。這座敵樓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座扁形敵樓。因為當地山勢東西狹長,所以只能把敵樓修成扁形。而且要登上夾扁樓,需要從東側繞到西側。
李建華說,棧道的入口選址在懷北滑雪場附近。目前棧道修建的方案已完成,將在明年上半年建成。
此外,河防口長城開放參觀后,游人在雁棲湖邊,就可看到明長城的壯麗景觀。其中,最高點是玉皇頂,從山下看秀美峻險。從雁棲湖沿111國道往河防口行駛,越往北走,離長城越近。青龍峽路口把長城一分兩段,也是在山下看明長城最近的地方。河防口村也是遠觀長城的另一個最佳地點。
另據了解,懷柔區黃花城長城、西水峪長城修繕方案編制工作也已經開始,修復后逐步實現對社會開放,發揮長城文化資源優勢。“除了采取修建木棧道的方式,還將采取更多種方式開放‘城水相間’的特色長城景觀。”郭大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