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中正殿區域復建成功重現輝煌。
11月27日,嘉賓參觀中正殿內陳列的佛教文物(移軸鏡頭拍攝)。
被大火吞噬的故宮中正殿,近90年后再現乾隆朝時期的模樣。昨天(27日),故宮中正殿復建竣工,并將于兩年后對公眾開放。
中正殿位于故宮博物院西北角,是一組由10座藏傳佛教建筑組成的院落。1923年,這組建筑北側的建福宮花園大火,10座建筑僅有最靠南的雨花閣及其東西配殿和梵宗樓得以保全,寶華殿部分被毀,其余建筑全部被大火吞噬,僅存石臺明遺跡。
6年前,故宮博物院和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合作復建中正殿。昨天,這組建筑群仿佛重返清乾隆朝時的模樣,連院落里的樹木都懸掛著彩色的經幡,一尊經受過火災洗禮的遍觀佛坐像被重新擺放在修復如新的大殿內,手指殘破,神態靜謐安詳。
“復建遵循‘維持現狀、恢復原狀’原則,以現存遺址為基礎,結合史料、近代遺存照片及資料,參照故宮內相似對應的建筑物進行設計施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在施工中使用的均是傳統材料,遵循傳統工藝。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中正殿區域再現了清乾隆時期的建筑全貌。
由于已經找不到中正殿內原狀陳列的記載,此次復建中特意將這組建筑內部,打造成為展廳。昨天,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藏傳佛教唐卡、佛像及祭法器等佛教文物已經在這里進行展示。
“中正殿復建竣工,是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撫平了上個世紀紫禁城中的這片‘疤痕’,使故宮博物院向‘完整的紫禁城’的目標跨進的一大步。”單霽翔說,“我們還將嘗試更多的合作模式,更好地保護故宮。”
目前,這里將作為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對內部開放。2年后,隨著故宮西部試開放,普通觀眾也將有機會到這里參觀。談到利用,單霽翔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開放時刻表:目前,中正殿所處的區域仍是未開放區,附近有文物庫房等,因此這里只作為內部參觀場所和研究中心使用。2年后,故宮西部將試開放,包括中正殿在內的慈寧宮及花園、壽康宮等都有望揭開面紗。未來,故宮開放面積有望進一步擴大到76%。不過單霽翔也強調:“有些古建筑受到場地有限等條件制約,并不會全面開放,但故宮會采取預約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放這些區域,讓更多觀眾了解故宮,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背景】
中正殿
中正殿位于紫禁城西北的建福宮花園南側,是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活動的中心區域,且珍藏了豐富的佛經、佛像、佛塔、唐卡、祭法器等與佛教有關的文物。清代檔案文獻中常把以中正殿為中心分布的十座藏傳佛教建筑(中正殿、淡遠樓、中正殿東西配殿、香云亭、寶華殿、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殿、梵宗樓),總稱為“中正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在中正殿設立了專門管理宮中藏傳佛教事務的機構“中正殿念經處”,并每年定期在中正殿區各佛殿舉行種類繁多的佛事活動。
1923年夏,建福宮花園大火殃及中正殿院,昭福門北院落除寶華殿未受到火災,其余香云亭、中正殿、中正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房、淡遠樓、淡遠樓東西配殿皆毀于大火,僅存石臺明遺跡。
【聲音】
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席陳啟宗——
“不為復建皇家院落出力,那我就是個大傻瓜了”
將火場廢墟恢復為紅墻金瓦的宮殿,花費5年時間研究考證,又耗時6年修復幾座古建筑,到底值不值?
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席陳啟宗站在中正殿前,這樣回答:“文物破壞乃是國家衰敗的明證;文物的修復是國家復興的確據。如今,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見證。國家既然給了我這個機會,不為復建皇家院落出力,那我就是個大傻瓜了。”
修復的過程要追溯到2005年,故宮和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合作完成了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這種合作在次年自然而然地延續到了受火災波及的中正殿復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