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處水文化遺產摸清家底
包括堤壩、橋梁等水利工程,最遠可追溯到金代
昌平白浮泉遺址九龍池。昌平區水普辦供圖
大運河、銀錠橋,這些記錄著北京城輝煌歷史的水文化遺產到底有多少?近日,歷時近一年的本市首次水文化遺產普查基本完成,共普查出416處水文化遺產,其中包括1950年以前修建的堤壩、橋梁等水利工程,也包括與水文化有關的廟宇、碑刻等遺跡,年代最遠可追溯到金代。
“銀錠觀山”“盧溝曉月”,燕京舊景中,多處與水景有關,而一條“母親河”,又記錄著多少北京城的文化和故事?
為了收集、搶救、保護北京城的水文化遺產,本市于今年初啟動首次普查,數百名普查員歷時近一年,實地走訪、調查整理,共記錄下建于1950年以前的水文化遺產416處,基本摸清本市水文化遺產“家底”。
此次普查的水文化遺產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水利工程,其中有灌渠、堤壩、圍堰,以及跨河橋等202處;另一類是與水有關的古建筑、古遺跡,其中包括水神崇拜的廟亭、碑刻等214處。
年代最久遠的水文化遺產可追溯至金代,比如盧溝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遺跡中,以始建于元、明、清三代的居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京城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歷程。
很多水文化遺跡是一段歷史的記錄。現存于昌平區沙河鎮的朝宗橋,保存著較為完好的石碑、鎮水獸。這座橋是明朝遷都北京,在天壽山建陵墓時,通往明十三陵和八達嶺長城的必經之路,歷史上是拱衛京師之要沖。
有的遺跡雖年代久遠,卻仍在發揮作用。已有800多年歷史的盧溝橋,在幾年前跨永定河新橋建成前,一直都是宛平城居民出入京城的必經之路;建于17世紀的門頭溝隴家莊灌渠、丁家灘灌渠,也一直發揮著引永定河水為數百畝耕地灌溉的作用。
有的遺跡雖然沒有發揮原有的水利工程作用,卻為北京城留下了寶貴的水資源。運河故道現在已不是運糧河道,已經成為一條景觀河道。
此次普查中,還發現部分遺跡現在已經不存在,僅僅留下了記錄。比如東城區御河,是元代郭守敬修建的通惠河故道,后圈入皇宮內,也是運糧河道。現在遺跡已無從尋找,跨御河的玉河橋、北新橋、騎河樓橋也僅存在于地名上。
416處水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市16個區縣,其中以西城區最多,銀錠橋、德勝橋、蜈蚣橋等眾多橋梁以及北護城河、什剎海、遼南京護城河等古河道,都顯示出原京城老城區水運的發達,而門頭溝存留有最多的水神崇拜類遺跡,僅龍王廟就有28處,也體現出永定河畔的民間文化。
此外,此次普查中還整理出《元史·河渠志》、《馬可·波羅游記》等29個記載水文化的檔案。
市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吳文濤認為,“北京是歷史名城、文化古都,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水文化。水文化遺產的普查,為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市水務局副局長楊進懷表示,水文化遺產家底摸清后,將繼續挖掘整理,編制并實施相應的保護與利用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