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600年遇真宮半年“長高”15米 將再現武當輝煌(圖)

2013-01-20  來源:楚天都市報
[字體: ]

被抬高15米的遇真宮三座宮門。

1月16日下午3點19分,武當山遇真宮山門完成最后2厘米的“增高”手術,達到標尺上的15米高度。此時,東宮門、西宮門和山門全部實現原地“長高”15米的計劃,也預示著武當山遇真宮整體頂升搶救工程(本報2012年8月1日曾報道)進入新的階段。昨日,記者再赴武當山,見到了“長高”15米之后的遇真宮。

遇真宮“長高”卻看不出

在此之前,遇真宮東、西宮門已分別在1月9日、12日頂升結束。“長高”15米有什么不一樣?來到現場,記者卻看到三座離地面依舊很近的門。難道“增高術”沒有效果?

5個多月前,記者第一次來到遇真宮時,開車從公路到施工現場,要下很陡一個坡;昨日再赴現場,施工現場已和公路差不多高。這就是遇真宮沒“長個子”的原因。

“三座門被往上抬的同時,周邊也在墊高。”武當山特區文物局副局長趙本新告訴記者,土石方墊高工程是頂升搶救工程的一個部分,工作就是將整個遇真宮建筑群用地墊高,宮門每頂升3米,周邊就墊高到同樣的高度。目前,周邊最高墊了13.8米,墊高區達8.5萬平方米。因為周圍都在“長高”,所以站在施工現場看,沒覺得遇真宮“增高”了多少。

建好平臺用千斤頂增高

去年8月1日起,遇真宮開始進行原地頂升保護。此前,世界范圍內對垂直建筑物實現的最大頂升范圍不超過4米,而遇真宮的頂升高度達到15米。由于遇真宮墻體老化嚴重,再加上地質條件復雜,地基土層滲水嚴重,施工難度極大,但遇真宮頂升工程施工部門的工程師戴占彪介紹施工難度時,則一臉輕松。

戴占彪解釋,頂升手術是這樣進行的:工作人員先在建筑物周邊打上水泥樁,然后在建筑物底部用鋼筋水泥澆筑托起平臺,最后通過千斤頂將建筑物逐步穩定頂升。山門重約4600噸,鋼箱梁下面布置有48臺千斤頂,東西宮門各重約1200噸,各布置有12臺千斤頂。每個千斤頂可頂起200噸的重量。為了保護文物免遭破損,每次抬升1.5米即澆筑地基。最先完成頂升的是東宮門。

趙本新告訴記者,東宮門的最后一輪頂升是在湖北一家勘察院專家劉仁釗的監測下,首先測試東宮門調試是否水平,由于東宮門經歷600年的沉降,其中一端有1毫米誤差,為保證門升起后保持水平,先用儀器進行糾偏,最終四周均在同一水平線上,定位宣告結束,其它兩座均以此為基準點,用相關儀器完成定位工作。

遇真宮將再現武當輝煌

拆掉山門下的千斤頂,對三座宮門下部連梁等進行澆筑,拆掉三座門外的鋼架,戴占彪所負責的遇真宮頂升工程就結束了。“長高”之后,遇真宮還要進行哪些“手術”呢?

趙本新說,剩下的土石方墊高工程預計于3月底前結束,給遇真宮建筑物下面澆筑筏版的工作將于6月底結束。此后,將進行古建筑修繕與恢復工程。頂升前,除了遇真宮山門和東、西兩宮的大門,其余相關建筑也被拆卸了,但這些建筑上有600年歷史的一磚一瓦都還在工地附近保存得完好無損。

記者來到保存地點,見到其中一塊磚上寫著“X-A-B-YS-3-2”,趙本新解釋,這意思是西宮A區與B區交界處的壓巖石第三層的第二塊,填高土方后,用原來的磚瓦,原樣復建。

明年開始,三座山門屋面的修繕、東西中宮墻內的基礎工程,中宮的房屋修繕、泰山廟的恢復等工作將啟動。恢復內部建筑的只有中宮,東西宮將只恢復宮墻和地面,內部建筑將不會復原,但夜間,將用3D技術還原東西宮殿的實景。

恢復后的遇真宮將三面環水,一面臨公路,靠近水邊的部分已開始鋪護坡植生塊,丹江口水庫蓄水之后,水面距離宮殿下方的水泥地有5米的距離。最后將進行供給水排水設施建設和環境綠化工作。修復后的遇真宮預計于2016年下半年開放。

600年前,道骨仙風的張三豐在這里留下千百個傳奇故事;600年后,山水映帶的宮觀之上再現武當輝煌。

鏈接:

武當山遇真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建成于明永樂年間,有600余年歷史,作為武當山的“九宮”之一。因南水北調丹江口水庫需進行加高,丹江口水庫最高蓄水位將由157米增至170米,位于水庫邊緣的遇真宮面臨被庫水淹沒的危險,有關部門決定對三座宮門進行原地頂升。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