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潭柘寺外的下塔院處、歷代高僧長眠的塔林叢中,高矗著兩棵開滿白色花朵的大樹
潭柘寺的古娑羅樹
暮春時節正值古娑羅樹的花期,不妨到北京地區的一些古剎中觀賞這些佛門圣樹。娑羅花盛開時節,滿樹潔白,分外絢麗。
在潭柘寺外的下塔院處、歷代高僧長眠的塔林叢中,高矗著兩棵開滿白色花朵的巨大古樹。這些白色花朵仿佛在墨綠色的樹上插滿了白色的佛塔。古樹的粗干鱗片斑斑,其葉片要比別的樹種明顯鮮綠一些,呈掌狀,分為七瓣。這就是佛門兩圣樹之一的“娑羅樹”,因其掌葉分為七瓣,故又名“七葉樹”。東側的一棵,高達25米,干周長達5.2米,是北京也是我國和世界上的“古娑羅樹之最”。
潭柘寺毗盧閣殿院南邊(即著名的古銀杏“帝王樹”和“配王樹”南側)也種植了兩棵古娑羅樹。它們是唐代種植的,相傳是從西域移來的。另外,在該寺的其他院落,像方丈院、流杯亭院及南院、大悲閣院、戒臺院等院落,還有十多棵明清時的古娑羅樹。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古印度北方的拘尸那迦羅城郊外的“娑羅雙樹”下圓寂(涅槃)的。佛祖釋迦牟尼是降生在“無憂樹”下,無憂樹就是娑羅樹。佛祖的誕辰日為我國的農歷四月初八,此時正是娑羅花的盛期。為了紀念佛祖,以及表示對佛教的虔誠,所以佛門弟子都在寺院里廣植娑羅樹,并視其為“佛門圣樹”。
北京地區種植娑羅樹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最著名的古娑羅樹,就要數西山臥佛寺三世佛殿東西的兩棵了。相傳它們是唐代修建臥佛寺時(當時叫“兜率寺”)從印度傳來的。因當時三世佛殿內有一尊大木臥佛,在殿外種植兩棵娑羅樹有紀念佛祖圓寂之意。據明劉桐和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它們是“京師七奇樹”之一。遺憾的是這兩棵樹死了,現在三世佛殿東側南北的兩棵娑羅樹是后來補種的。
在香山寺遺址山門里,以前也有兩棵高大的金代娑羅樹,清乾隆皇帝還寫有兩首《御制娑羅樹歌》,并刻在碑上立于樹旁,今一詩碑仍在。
北京的其他寺院也種有娑羅樹,多是明清時期種植的。像八大處靈光寺(二處)的遼代招仙塔座旁有一棵明代的古娑羅樹、香界寺(六處)的藏經殿院有兩棵明代的古娑羅樹、紫竹院的紫竹禪院有一棵清代的娑羅樹、西山大覺寺的北娑羅院有兩棵明代的古娑羅樹、大覺寺北的普照寺前院有一棵明代的古娑羅樹、上方山的文殊殿遺址有一棵明代的古娑羅樹、碧云寺的中山堂前有三棵民國時的娑羅樹……其他寺院是否還有古娑羅樹,尚待人們繼續發現。
【溫馨提示】
潭柘寺:門頭溝區潭柘寺鎮
公交: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換乘931路直達
自駕:蓮石路-門頭溝區石門營環島左轉-108國道-按標識直到景區
臥佛寺:海淀區臥佛寺路北京植物園內
公交:乘331路、634路、696路、運通112路北京植物園或臥佛寺下
自駕:五環路香山口出-香泉環島-往香山方向沿路標行駛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