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鞏崢)都說歷史上的北京城是座水城,昨天(31日)剛剛完成的西城區首次水文化遺產普查,為這一論斷又增有力證據。
有水必有橋。普查顯示,在西城,除去耳熟能詳的銀錠橋、白石橋,其實歷史上還曾存在過萬億庫橋、周橋、橫橋等諸多鮮為人知的老橋,至少有14座。今天,這些老橋不僅確定了身份,而且明確了遺址位置。將這些遺址點勾連起來,即可窺見舊京水鄉一斑。
現今西直門北側,在元代,曾有萬億庫、鐵平章二橋,橫跨于通惠河水系之上。參與首次水文化遺產普查的西城節水辦工作人員曹松濤介紹說,萬億庫橋又稱盈進橋,而鐵平章橋又稱安濟橋。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漕運河道——通惠河,二橋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通過多方核對歷史資料,并請教水文、歷史專家,如今老橋終于重歸視野。
再往南,紫禁城邊上的金水河無人不曉,可歷史上的金水河是何走向、水勢大否,就鮮有人能說得清了。“橋,為考量金水河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曹松濤說,根據普查,元代,在現今午門和太和殿之間,有座周橋;在其一旁,現今景山附近,還有一座升平橋。到了明代,金水河上的橋又增加了,在今景山西街的景山公園西門外,曾建了座西板橋,在今景山前街一帶,建了座鴛鴦橋。“橋的增加,意味著該水系重要性的加大,這位專家重新解析金水河提供了可能。”曹松濤說。
普查中“浮出水面”的老橋還有不少。例如:阜成門內大街與趙登禹路的十字路口處,元代曾是馬市橋;新文化街與佟麟閣路十字路口,元代曾建蕭家橋;趙登禹路北口明代建有橫橋;大覺胡同東口、寶產胡同西口明代曾有北大橋……這些老橋的遺址位置確定后,下一步有望掛牌標示于眾,將它們的文化內涵展示給市民。同時,一張由古橋構架起的帝京水鄉圖也正在籌劃設計中,透過這張圖,人們將能更清晰地了解北京城、北京文化與水系間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