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西城區拈花寺安全隱患年內解決 人大印刷廠將退出古建

2013-08-17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昨天下午,西城區拈花寺內,一名人民大學印刷廠的工作人員將生活污水傾倒在路面上。拈花寺被征用作為人民大學印刷廠的廠區迄今已60年,建筑旁邊堆放著大量易燃的紙張、印刷品等雜物,有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昨天(15日),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拈花寺的一間辦公室里,長桌一側坐著其管理使用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廠長董四湖,另一側坐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消防局等部門負責人,后排擠著媒體記者,又一次安全隱患檢查開始了……最近11年里,這一幕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

    不過,昨天這次終于有了好消息。市文物局執法大隊隊長趙建明表示,年內拈花寺將徹底解決安全隱患,印刷廠將退出古建筑。

    像以往一樣,董四湖第一個發言,講現狀,溯歷史。

    “在文保單位里做印刷,紙張、汽油等都是火災隱患。但是這座廠子已經開辦了60年左右。廠房里的電線我們都穿了銅管兒,但是主干線已經將近10年沒動過了。我們是自負盈虧的校辦小廠,資金有限。”董四湖有些無奈,他雙手交叉,放在桌子上,“自己沒能力盈利,我們就把廠房租出去,賺點錢。但是這也給文物帶來更大隱患。”

    正開著會,一位女性工作人員推開會議室的門,沖外大聲吆喝:“同志,這里不讓抽煙!”董四湖停頓一下,“為保證安全,靠得就是這樣的‘嚴盯死守’,每天夜里至少四五個人巡邏,我們還聘請了專業保安,每天晚上11點開始上班。”

    董四湖表示,從2002年被列為重點隱患單位開始,印刷廠努力整改。“自從2009年著過一次火,我們在院子里配備了500多個滅火器,保證每20平方米至少有一個,廠房里也裝了煙感器,但暫時沒裝上噴淋器。”

    推開辦公室的門,已經可以感覺到這里近年來的變化:原本轟隆作響的廠房如今安安靜靜。順著往里走,被火焚燒過的西配樓重新修好,二層的紅色欄桿透著新色。廠區的墻壁上,隨處可見防火提示牌。

    今年年內,人大印刷廠將正式退出古建筑。歷時11年,這處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將徹底消除安全隱患,有望徹底修繕并制定使用規劃。

    “很不容易啊。”市消防局副局長譚林峰說,他叮囑著廠方,“越到最后時刻越要提高警惕,能斷的電早點斷,能清理的東西早點清理。”

    市文物局局長舒曉峰也囑咐董四湖:“用火用電千萬小心,有難處可以隨時溝通。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這也是舒曉峰出任文物局局長后首次接受媒體采訪,他說:“本市類似被占用的文物古建并不少見,最主要的是先保證文物安全,最徹底的消除隱患方法就是騰退、修繕之后對社會開放,但過程漫長而曲折。”

    新聞延伸

    文物騰退卡在哪兒?

    市文物局介紹,本市各級別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狀況參差不齊,有的文物單位安全隱患依然比較嚴重,特別是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其主要原因包括管理使用單位領導不夠重視;安防、技防設施設備不完善;安全管理人員、制度不落實等。

    此外,不合理占用造成的安全隱患解決難度也很大,尤其是居民占用的文物建筑,生活用火用電帶來的安全隱患一時難解決,有的單位占用的文物建筑出租給小商戶,安全隱患嚴重。

    據市文物局介紹,去年,全市投入文物安全消、技防設施的資金達七千多萬元,今年將進一步加大文物安全資金投入約1.7億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