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繪圖
積水潭
郭守敬紀念館
有時候,幾個讀音的變化,就鋪開了幾輩甚至十幾輩兒人的記憶。就拿積水潭而言,現如今,無論是公交車還是地鐵,報站名里積水潭站的潭字都是標準的陽平音。但如果往前倒上20年,胡同里的老人們卻管這個字念“灘”。如果再往前追溯,這片水域相傳叫做“雞獅潭”。就連忽必烈定都也與這汪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拜訪積水潭,趕上一個工作日的晚高峰,出了地鐵2號線積水潭站C口,新街口北大街和北二環交叉的十字路口正熱鬧,車流如織,除了高高的二環水泥高架橋,別說潭,連個水洼都找不到一處。
掏出手機,從百度網上搜索“積水潭”,最先蹦出來的是赫赫有名的積水潭醫院,再往下才是關于這處地點的“生平簡介”。頓時,一種美人遲暮的感情油然而生。
太陽斜掛在天際,順著二環輔路一直走過了解放軍歌劇院,透過建筑物的夾縫兒,一絲瀲滟透出來。想走近了看,先得翻過一座小山。山被一圈木柵欄圍著,上面掛了個牌子寫著“郭守敬紀念館”、“匯通祠”。
說是山,其實更像是小土坡兒,拾級而上,三五十步就能登頂。山尖兒上是一座中式小院,山門緊鎖,上面寫著“匯通祠”,顯然改作了郭守敬紀念館的展廳。再往山下望,波光粼粼。
一位遛狗的老大爺穿著白色的圓領文化衫,藏藍色的褲子,趿拉著一雙老北京片兒鞋,背著手,優哉地走過來。看著我在院門外徘徊,好心地往東一指,“看見積水潭醫院的大招牌了吧,這兒是積水潭。如果想泡吧逛胡同,往東走,去后海。這兒什么也沒有。”
說明來意,老大爺又往北一指,那邊兒有塊石頭,雕刻的是一只大公雞和一頭獅子,這就是積水潭的來歷。
天色已晚,樹木掩映,我順著指示牌好不容易摸對了地兒,找到了大石頭,它擺放在漢白玉底座上。灰溜溜的,看不出門道,只是隱約覺得石頭一角頗具公雞形態。干脆掏出手機搜索一番,這才知道這也算是積水潭的“鎮物”。
相傳很久以前,積水潭還是一處無名小水洼。突然有一天夜里,一道紅光從天而降,打到這處水洼里悶響一聲。第二天天亮,附近老百姓紛紛跑來一探究竟。
洼地里,一塊一人多高、二人合抱的黑色大石頭柱子,像座黑鐵塔斜戳著。
“天上掉下一塊石頭”的事兒一下子就傳開了。洼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大部分都是隔水觀望,只有一位白發白須的老石匠蹚著水走過去,摸著石頭說了一陣子悄悄話兒。
當天夜里,大風四起,呼呼的風聲里裹著劈劈啪啪的響動,好像是敲鑿石頭的聲音。
到了五更天,雄雞唱曉,好奇的人們來到洼地——黑石塔已經被挪到了平地上,石頭皮被剝落,露出里面剔透的白色質地,不知是誰還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雞和一頭毛發威猛的雄獅。
一時間眾說紛紜,最后附近德高望重的老人說,這是魯班爺下凡,把這塊天上掉下來的石頭給雕鑿了公雞和雄獅,還有山水、云氣、星辰的奇石。這窮鄉僻壤的有了這個寶貝,就要變成風水寶地了。
也正是因為這塊石頭,干脆這片水洼就改名叫做雞獅潭。
由于被“天石”砸了一下,洼地就更凹了,水也越聚越多,慢慢的人們管這一大片水域叫做“海子”。
故事到這兒還沒算完,雄心勃勃的忽必烈選擇定都北京城后,也迷上了這片水域。整座北京城就是倚傍著這片煙波粼粼興建——城市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墻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甚至有人說“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
一汪水與一座城,相依更相協。這座土山就是見證。
當年,太史令郭守敬奉忽必烈旨意興建水利,都水監專署就設在雞獅潭東北岸。成千上萬的人截水筑碼頭。挖出來的土堆在雞獅潭北岸中部突出的部分、集土成山、三面環水。在土山東西部與南岸建起了官府御用碼頭和商用裝貨碼頭,卸貨碼頭還有客運碼頭,使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史料記載,雞獅潭碼頭與通惠河漕運工程竣工時,忽必烈親自題名為“通惠河”。至此,南北大運河始點杭州北上運河船只抵天津到通州進通惠河過萬寧橋(今后門橋處)直達雞獅潭各個碼頭進行停靠,吞吐貨物上下旅客。即使到了明清,這里失去了漕運功能。但由于鐘鼓樓就在附近,積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區,保持著前朝的繁華。而且從元代起,來自暹羅、緬甸的大象,就作為運輸工具和宮廷儀仗隊使用,在夏伏之日,馴養員也會帶領大象到積水潭洗浴。如今,這片曾經的水天長闊、舸舴如梭的水面,重新恢復了最初的寧靜。
夕陽幾乎已經沉下去了,華燈初上時順著山路走到水邊。水面不大,臨岸的一側有一尊古人雕塑,身邊種滿了蘆葦。這叢中人就是郭守敬。上世紀七十年代,這位著名的水力學、天文學家成為了星星的“代言人”,國際天文學組織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和太空中編號為2012號的小行星分別以他的名字命名。
這一切都看似匪夷所思的變化,也算是歷史帶給人們的驚喜和驚訝。其實,上世紀60年代中期“文革”時積水潭的雞獅石雕就被人從山上滾到山下用鐵錘砸碎了。
上世紀70年代因地鐵2號線工程,積水潭站設于土山下,土山也被鏟掉。直到地鐵建成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重建積水潭土山,山上重修匯通祠,設郭守敬紀念館,重雕雞獅石雕立于北山坡。現僅存一塊題有清乾隆御筆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