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冬奧滑雪賽場不在保護區內
小海坨山位于北京與河北交界處,延慶縣張山營鎮,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橇雪車和高山滑雪項目的比賽場地。根據規劃,這里將新建兩座滑雪競賽場館,并在賽后成為運動訓練基地和滑雪愛好者的樂園。
與此同時,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位于小海坨山區域,這座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保護區總面積為4660公頃。新建賽場是否會對保護區的環境造成破壞?昨天(7日),延慶縣常務副縣長張素枝接受采訪時表示,為進一步優化保護區的整體生態環境,松山自然保護區已進行范圍調整,調整后保護區總面積擴大了31%,調整后冬奧會賽場不在保護區范圍內。
區域調整后保護價值更高
據張素枝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地生態資源,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松山自然保護區“調整的主要內容是把周圍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區域劃入, 使保護面積進一步擴大,提升生態保護的完整性。同時把相應區域劃出,為可持續發展留出必要的空間,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
此次調整方案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將位于原保護區東側的小海坨山主峰東坡和北坡整體調入保護區,調入的多為植被條件好、單位面積匯水能力強的 區域;二是將原保護區北部部分區域調出。調整后,保護區總面積6122.96公頃,比原保護區面積增加了31%(1462.96公頃)。同時,調整后的保 護區植被類型也由原有的20個增至29個,幾乎涵蓋了北京現有的全部森林類型。
調整過程中,相關部門堅決遵循兩項原則,“一是優先保護原則,確保主要保護對象基本不受影響,天然油松林分布區仍保留在保護區核心區內,其 他保護對象也得到適當擴充和強化。二是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將位于松山-玉渡山的植物多樣性中心關鍵區域納入保護區范圍,且保護區邊界主要依據自然山形地 貌和坡勢劃定,并與相鄰保護區相連,豐富了保護區內森林植被組成,增加了保護區植被垂直帶譜的多樣性,涵蓋了地貌單元內的主要水系。”張素枝表示,調整后 的保護區生物資源更豐富,生態系統更完整,水源涵養功能更強,保護價值有所提高。
賽場選址植被類型很常見
與此同時,規劃中的冬奧會滑雪賽場并不在調整后的自然保護區范圍內。
張素枝表示,“競賽場館在最初選址時,相關部門已經對周邊環境的承載力及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做出了充分評價,以便施工時采取相應措施。場館建 設過程中,也會充分重視環境保護,采用綠色建設標準,使用節能、節水等環保材料。場館建成后,在運營和使用過程中,也會科學控制人流數量,減少人為對環境 的破壞,保護山區的森林、土地等。”
對小海坨山十分熟悉的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則表示,據他了解,延慶冬奧會賽場工程規劃區域中,沒有看到國家級保護植物存在,“森林植被的 分布跟坡向有很大關系。賽場規劃區域在松山的西南坡,植物和森林類型較少,主要分布的是山楊林、樺樹林、蒙古櫟林,陽坡地帶還有一些山杏、山桃林。這些都 是在華北地區非常常見的林型,與燕山山區、太行山等山脈常見植被基本相同。高處還有一些亞高山草甸和亞高山灌叢,面積也比東靈山小。”
張志翔還提到,在賽場選址區域見到了極少量的蘭花等草本植物,“但蘭花并不在我國已經正式頒布的野生植物保護名錄之列。而且,小海坨山的蘭花主要分布在北坡。”
適當措施助降低環境影響
張志翔表示,任何大型工程對環境、植被的影響都在所難免,“如果能夠做好保護規劃和后期工作,采取適當措施,便能降低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 響。高山滑雪在山區中進行,是一個講究環境、氣氛的項目。相信相關部門在規劃中肯定會保護好周邊森林景觀,不會造成太大破壞。”
同時,張志翔也為賽場的設計、修建提出了建議,“如果碰到需要去除的樹木,不要砍伐,盡量移植到雪道以外的地方,這樣樹木比較容易成活,尤 其選擇適當季節移植成活率更高。這種方式還有助于保存原有景觀,不會顯得很突兀,比運送樹木上山恢復景觀更經濟,更易成活。韓國平昌在籌備2018年冬奧 會的過程中就有類似舉措。另外,如果在修建過程中發現真正需要保護的植物,可以采取‘近地保護’的方式,就近尋找土壤、海拔、水分、熱度相似的環境進行移 植,有效保護。”
由于坐擁豐富的冰雪資源,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延慶已吸引了2300多萬人次直接參與冰雪運動或冰雪旅游。張素枝表示,冬奧賽場選址延 慶,必將進一步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動京張冰雪體育文化旅游帶的建設,同時推動延慶縣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為當地百姓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