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生態(tài)資源 > 正文

北京昌平區(qū)長峪城登山步道7月迎客

2017-05-1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工人正在肩扛木棧道上山。

  50余公斤的木柱、30余公斤的護欄……在昌平區(qū)流村鎮(zhèn)長峪城村北景區(qū)內(nèi),新建的紅松木棧道正隨著民工們的肩扛手抬,從山腳一步步向山頂延伸。自去年7月開工至今,長達20公里的昌平區(qū)國家登山步道長峪城段已完工80%。今年7月,該項目有望完工并向社會開放。

  走在木棧道上,腳下感到的是一種特有的木質(zhì)彈性,山風吹過,花草舞動,不經(jīng)意間一簇簇紫丁香,或是黃色、白色等各種形狀的山花伸出石壁,突然間盛放在眼前,還未等你轉(zhuǎn)過神兒,便見一方冰澈湛碧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云,匯聚著涓涓泉流,靜臥在群峰之間……一條蜿蜒前行的木棧道,一步步展現(xiàn)出長峪城山水畫般的美景。

  一隊彎腰側(cè)身、背扛肩擔木料上山的工人成了山間一道感人的風景。“我扛的是立柱,有百十斤吧,一天能扛30多趟,”今年57歲的趙德海用左肩上的一根木棒,支托起壓在右肩上一段四方木柱,一步接一步向山上挪,黝黑的臉上散布著一道道汗水淌后留下的泥漬。這支運料隊伍中,有一名戴墨鏡及遮陽帽的人很惹眼,他是該村63歲的宋國平,原在商業(yè)部門上班,“退休回家呆著也是呆著,早一天干完活早一天接待游客。”他喘著粗氣說。

  安裝好的木棧道還有拋光、修補、上漆等多道工序。今年31歲的趙前進等6人小組正為一段木棧道進行拋光,“這活兒比背材料輕省,但技術要求高,欄桿摸上去要光滑,”自去年底加入到該項目中來的趙前進,除完成土建、噴漆、鋪設等工作外,每天光拋光欄桿便用去200余張砂紙,護欄不光滑,就需返工重新打磨。

  今年62歲的邱士銀拄著一根細棍,自告奮勇帶記者進山。老人的兒子兒媳全辭了城里工作,回到村里開了一家老城農(nóng)家院,最多時接待過60余名客人,“今年清明、五一爆滿,住不下。”老人說,等木棧道修好,來山里的游客會更多。

  昌平區(qū)旅游委一負責人介紹,國家登山步道長峪城段全長20公里,是條環(huán)形路線,自黃土洼路口始,經(jīng)長峪城村—長峪城水庫—黃花坡景區(qū),再經(jīng)長峪城水庫回到長峪城村。步道最遠的黃花坡景區(qū)海拔1400余米,屬昌平區(qū)最高峰,有北京“小西藏”之稱。站在黃花坡烽火臺上,遠眺可見長城盤踞,下望可見水庫如一只眼睛,在層疊的群峰間閃著光波。

  該負責人介紹,該處是“國家登山健身步道”長峪城段,木棧道鋪設,以及原始山間道路的修建已完成工程項目的80%,預計今年7月底全部完工開放。步道的修建尊重原有的植被和地形,每隔一段便新建一木亭,亭內(nèi)設木椅,亭旁配建有生態(tài)衛(wèi)生間、分類垃圾桶、標識標牌、報警點、太陽能定位報警點等基礎設施。

  長峪城成村于明代,目前村里常住約200人,是本市最美鄉(xiāng)村,平均氣溫比城內(nèi)低5℃以上,“這兒從沒見過霧霾天,除了陰天下雨,天都是湛藍的。”邱大爺說,長峪城不僅是個避暑勝地,村里的特色豬蹄宴、鐵鍋燉魚等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quán),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