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生態(tài)資源 > 正文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明年亮相

2017-09-0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建設構想,昌平區(qū)正規(guī)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公園內將修繕并保護“白浮泉遺址”,再現燕平八景之一“白泉漱玉”,整體景觀有望于明年10月亮相。

        大運河文化帶最北端源頭,便是位于昌平區(qū)城南街道化莊村東側龍山上的 白浮泉。根據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建設規(guī)劃構想,“一泉”,即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白浮泉遺址”。記者現場探訪獲知,目前該處景觀已啟動修 復重建。在龍山之上,古槐綠柳之間,“白浮泉遺址”的文物碑被保護在一亭閣之內,“九龍口”處的9個龍頭,自石壁內向外探出,須發(fā)皆現,惟妙惟肖,其中有 8個龍頭已開始噴出清泉。泉池之中串串水泡似碎玉般“汩汩”冒出,一座新修的石橋,婉約立于泉水之上。這便是正在修復重現之中的“燕平八景”之一——“白 泉漱玉”景觀。

        “三廟”,即指龍山上“都龍王廟”、“龍泉禪寺”和“白衣庵”。“都 龍王廟”位于龍山之巔,也是京北最大的龍王廟,因有“龍王廟之首”的美稱,故稱“都龍王廟”。該廟始建于元,坐北朝南。正殿殿頂正中12列為金色琉璃瓦, 其余皆為灰瓦。昌平區(qū)城南街道辦事處劉勇告訴記者,金色琉璃瓦為廟宇原有,因大多琉璃瓦丟失,無奈才配修了灰瓦。殿內正中是“龍王”的彩色塑像,兩側墻壁 上的彩繪多處斑駁受損,但勉強可以看出是當地百姓因遭遇干旱多方找水的故事。

        “龍泉禪寺”及“白衣庵”,則在都龍王廟的兩翼。如今的“龍泉禪寺”,已被經營方龍山度假村用來做接待服務。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規(guī)劃建設構想顯示,今年10月,該度假村將整體騰退,龍山及白浮泉遺址等文物產權將由政府收回。

        “一樓”,即在都龍王廟山門下復建古戲樓。

        “兩山兩水兩村”中,“兩山”,即指龍山及其西側緊鄰的鳳山。“兩 村”即明清成村、位于兩山之間的化莊村,以及村南一公里處地屬馬池口鎮(zhèn)的白浮村。龍山南側,便是“兩水”之一的京密引水渠,其中有段水面古稱“白浮甕山 河”,而在龍山東側,便是昌平區(qū)萬畝濱河森林公園的浩渺水面。按照規(guī)劃建設構想,“兩山”遙相呼應,“兩水”有機相依,化莊村與白浮村,在經過棚戶區(qū)改造 與綠化美化后,將由水系、步道、綠化帶等與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關聯為一體,最終形成京北地區(qū)一條富有大運河文化底蘊的園林景觀綠帶。

        規(guī)劃建設構想顯示,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有望在明年10月整體亮相。此外,昌平區(qū)還將依托大運河源頭及白浮甕山河的水文化歷史資源,建設一處水文化博物館,其建成日期為2020年10月。

        在本市16個區(qū)中,昌平區(qū)是唯一涉及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3大文 化帶建設的區(qū)。日前,昌平區(qū)推出《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清單》,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對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guī)劃及5年行動計劃。此外,該區(qū) 已確定首批9個重點文化推進項目,大運河源頭、永安古城、居庸關長城等名列其中。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