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1400年通州燃燈塔重現

2017-11-15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通州老城地標燃燈佛舍利塔最近大修完工重現真容,424尊神像2248枚風鈴已經一一修補完畢,連塔頂的神獸都“活”了過來。 

  去年11月,在距離北京城市副中心僅10公里遠的地方,通州老城的地標——燃燈佛舍利塔開始大修。

  燃燈塔始建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清代康熙年間因地震曾經重修,1976年唐山地震使塔下蓮座震壞,塔身出現許多裂紋,最近一次大修還是在1985年。北京大學校園內的博雅塔就是以其為原型修建的。不僅如此,憑借56米的“傲人”身姿而成為北京最高古塔的燃燈塔,還是千百年來沿著通州進入北京城的標志。

  伴隨著30年來首次大修工程的竣工,燃燈塔得到全面修繕與維護,而燃燈塔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也在這次大修過程中被一一挖掘出來。

  腳手架不能接觸古建

  燃燈塔的塔身共十三層,是佛塔中的最高層數。作為一座實心磚塔,燃燈塔不像樓閣式佛塔那樣可以登臨遠眺,但卻獨具古樸雄渾之美。塔檐緊密重疊,幾乎看不出樓層,這種造型被稱為密檐式。

  通高56米的燃燈塔是北京地區現存最高的密檐式古塔,腳手架很難達到與塔身齊高的高度。負責此次修繕的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副總經理李博介紹,燃燈塔修繕項目最大的難點就在于這么大型的腳手架,不能與文物古建本體有絲毫的接觸。

  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李永革介紹,“我們以往搭架子,是要它跟建筑本身聯系緊密才能保持穩固、不晃,但是現在為了保護文物,又必須讓架子和文物本體保留一點距離,目的是防止架子對古建筑磕碰造成損傷。”

  最終,工匠們花費了5個多月,才將腳手架搭建完成,所幸這套“裝備”經受住了北京大風和雨季的考驗。

  物盡其用“鋦”好神獸

  修繕過程中,借助腳手架,工作人員看清了這座千年佛塔上,很多在地面上根本看不清的“奇絕”。塔身各處雕有424尊神像,有披鎧甲執劍者,有著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兇相畢露者,惟妙惟肖。最奇特的是居然還有一尊長得神似豬八戒的神像,肥頭大耳,噘著嘴挺著肚,形象十分逼真。

  “一般塔的‘拱肩壁’部位都是空的,少部分會出現個別動物造型,唯獨通州燃燈塔,它的‘拱肩壁’上有許多小佛的造型。”燃燈塔修繕工程現場負責人楊秀海介紹,為了讓佛塔最大程度的保留歷史風貌,這次修繕做到了物盡其用,比如塔頂那只大塊頭的“神獸”,已經開裂了,想要找到匹配的替代品十分不易。經過專家論證,工作人員決定將它粘黏起來。

  如何保證開裂的“神獸”修繕完成后可以保持堅固呢?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長侯兆年介紹,工作人員們采用了傳統的文物修繕手法——“鋦”。“鋦是一種傳統工藝,過去鋦鍋、鋦板、鋦大缸,這種傳統手段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

  2248枚風鈴半數被修補

  “此次燃燈塔修繕工程經歷了長時間的前期準備。早在四五年前,通州區文物部門就提出了對燃燈塔進行一次整體維修的計劃。”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副處長李糧企介紹,本次修繕的一大任務就是補配風鈴,“燃燈塔之所以聞名遐邇,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風吹過的時候,在通州附近都能聽見風鈴產生的動聽悅耳的聲音。”

  據介紹,整個燃燈塔共有風鈴2248枚,堪稱世界之最。這些銅質風鈴大小不一,轉角檐頭掛大鈴,其余為小鈴。大鈴一個重2斤,小鈴一個重1斤。一座古塔之上,怎么會掛有這么多風鈴呢?“有個習慣說法叫‘靈動’,一座塔如果不安鈴好像就沒有了靈氣。塔安上風鈴,刮風的時候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顯得整個塔就‘活’起來了,就有了靈氣。塔的層數越多,它觸角的位置就越多,鈴鐺放置得就越多。”李永革介紹。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燃燈塔半數以上風鈴都存在部件缺損的情況,需要整體摘取修繕。2248枚,絕對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編號、拍照、摘取、裝箱,師傅們一絲不茍,小心翼翼,終于完成了任務。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