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夜月”發掘現場。
“獨山夜月”發掘出的建筑構件。
歷經一個半月,延慶著名媯川八景之一的“獨山夜月”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進入尾聲,共發掘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清理出土物有古錢幣、陶罐以及一大批古建筑構件。目前,工人們已對裸露在外的發掘現場進行防凍保護,明年春天將進一步保護修繕。這是延慶首次對古八景進行發掘。
明代媯川八景包括榆林夕照、岔道秋風、獨山夜月、海坨飛雨、古城煙樹、媯川積雪、遠塞飛鴻、平原獵騎。其中,“獨山夜月”為著名景觀,明代的文人墨客紛紛留詩稱頌。該遺址位于延慶區舊縣鎮舊縣村、盆窯村、團山村三村交界的團山之上,因其孤立存在,與周邊山脈并無聯系,又稱“獨山”“小孤山”。明清時期,山上曾建有娘娘廟,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供奉碧霞元君等諸神,是當地著名的香火地。后寺廟被毀,僅存娘娘廟基址、琉璃瓦殘件及石碑座2件。
延慶區文物部門在前期勘察中采集到了琉璃瓦殘件、瓦當、滴水、脊件、猴形釘帽等建筑構件和石龜趺、殘碑等文物遺存,可見圣母廟、夜月寺等字樣。而針對山上的寺廟,民眾對其叫法不一而足,有夜月寺、道武皇帝廟、永覺寺、圣母廟等,從遺址清理情況來看,這些名稱有可能是不同時期的叫法,也可能是同時存在的幾座殿宇,但具體年代不詳。
“獨山夜月”歷史底蘊深厚,其所在地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時途經延慶。當時,他駐蹕團山,登臨山頂眺望周邊沃野百里,且位于新選址的皇陵之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此設立隆慶州,當時已有永寧衛的建置。隆慶元年(1567年)為避年號,改隆慶州為延慶州,同時將永寧衛改為永寧縣,并將其納入延慶州,謫發犯罪官吏和山西等處移民充實隆慶州和永寧縣。自明初隆慶州廢棄四十年后,開始了隆慶(延慶)建設的新紀元。至今,延慶的村鎮格局依然保留著重建隆慶州時的規劃痕跡,也因此,其在當地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舊縣鎮政府已啟動了團山登山步道建設工程,并計劃對“獨山夜月”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展示,增加保護展示設施,與遺址的考古發掘動態相結合,形成“考古-保護-展示”的動態演進過程,豐富本地區傳統文化內涵,打造文化旅游亮點。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提高當地居民經濟收入、增強遺產保護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將為今后文物展示利用工作開創一種全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