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
在恐龍橫行的時代,翼龍曾稱霸天空長達1.5億年。因為保留下來的翼龍化石很少,人們對它的生殖發育情況了解并不多。現在,一項研究有望揭開這些面紗。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領導的中巴兩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堊紀地層中發現并搶救性采集了一件超過215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立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位一體的胚胎化石,這是全世界首次發現“3D”版翼龍胚胎。這一發現將有助于人們了解翼龍的生活習性、生長發育情況。該成果于12月1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在線發表。
翼龍是地球上第一類飛向天空也是唯一滅絕的飛行脊椎動物,因其飛行的需要演化出纖細中空的骨骼,所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翼龍化石都十分稀少,而翼龍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見。除了在哈密翼龍動物群中之前報道發現的5枚翼龍蛋之外,全世界一共發現了6枚翼龍蛋化石;在3枚含有翼龍胚胎的標本中,2枚來自中國,1枚來自阿根廷。另外的3枚翼龍蛋都沒有保存胚胎,其中2枚與1枚悟空翼龍類的產蛋母體同時保存,產自中國的燕遼生物群。這些翼龍蛋絕大多數是以二維壓扁形式保存的,僅阿根廷發現了一枚三維保存的翼龍蛋。
盡管目前有關翼龍蛋化石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化石發現很少,而且大部分是二維保存的,很多生物學問題如胚胎發育和生殖策略等很難被解釋。
在10多年對哈密地區的野外考察中,汪筱林率領的科考隊考察了上千平方千米的戈壁大漠,厘定了翼龍及恐龍化石的發布范圍、富集和埋藏規律。
研究人員介紹,此次發現的翼龍化石主要產自一套夾有紅色泥巖礫屑的風暴沉積的灰白色湖相砂巖中,其中富集翼龍蛋和頭骨等骨骼化石的風暴事件沉積層厚度在10—30厘米之間。在2.2米的剖面上,有八層富含翼龍化石,其中四層含有翼龍蛋化石。這次研究的標本由三塊可以互相連接的砂巖塊組成,出露面積約3.28平方米,已經暴露的翼龍蛋化石就有215枚,包括下伏沒有完全暴露的翼龍蛋,數量可能更大,推測可達300枚;同時還有十余個頭骨和下頜,以及數量眾多的頭后骨骼。在這件令人震撼的精美化石標本上,包括野外采集時散落的含有胚胎的蛋化石,目前已經確認的含有胚胎的翼龍蛋共有16枚。
汪筱林說:“大量翼龍蛋、胚胎和頭骨等化石的發現,顯示哈密翼龍具有群居的生活習性,而且這里很可能是繁殖產蛋地點之一。”
“通過對此次發現的含有胚胎的翼龍蛋進行研究之后,我們認為哈密翼龍后肢發育速度較前肢快,孵化之后的‘嬰兒’具有地面行動能力,但還不能飛行,因為牙齒萌發較晚,很可能也不能主動捕食,需要父母進行喂食或者照料。”汪筱林說,“這就首次提出一種新的假說或觀點,雖然是一種相對早熟型的胚胎發育模式,但翼龍胚胎發育并不像之前認為的那么早熟,還需要成年翼龍的照顧。”
自2005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已經在新疆哈密戈壁持續了10多年的野外考察和化石保護等工作。在戈壁大漠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古脊椎所哈密科考隊默默進行了10多年持續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化石發現。這些研究成果也是中國古生物學家團隊和巴西古生物學家團隊長期合作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