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流行風尚 > 正文

男女不用做那事就能生娃 性學家:有悖倫理

日期:2016-10-03  來源:澎湃新聞網
[字體: ]

導語: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表報告說,他們利用一種新技術繞開傳統意義上的受精過程,直接將實驗鼠精子注入一種特殊胚胎細胞中并最終產生可存活的后代。

卵細胞被一些化學物質“哄騙”,無需受精就能發育成一個胚胎細胞

據新華社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發表報告說,他們利用一種新技術繞開傳統意義上的受精過程,直接將實驗鼠精子注入一種特殊胚胎細胞中并最終產生可存活的后代。這種技術有望帶來全新的不育癥治療方法,也可能讓兩個男性不借助女性卵子就生育后代。

向實驗鼠的單性生殖胚胎細胞中注入一個精子細胞,這時的單性生殖胚胎細胞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發育成完整的胚胎,胚胎在植入雌性實驗鼠體內后,最終發育成健康小鼠出生。

報告作者之一、英國巴斯大學學者安東尼·佩里說,這是第一次成功證實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胚胎細胞也能對精子細胞進行“重編程”。他們接下來將嘗試用卵細胞之外類型的細胞,如皮膚細胞,制成胚胎細胞進行實驗。

這意味著,在未來,兩個男子有望使用自己的精子和皮膚細胞,僅需雇傭代孕母親就能生育自己的孩子。資助這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認為,這一技術 在不育癥治療領域擁有更為廣闊的前景。例如,需要進行癌癥放化療的女性,目前只能通過冷凍卵子,日后才有可能通過人工授精生育孩子。利用這種新技術,女性 癌癥患者、高齡女性、卵子質量不好的女性都有望能夠生育后代。

而在去年,一則關于“兩顆卵子產健康幼鼠”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報道稱,上海有一群科學家,破天荒地實驗將兩只雌性老鼠的基因材料組合在一起以制造健康的后代。消息一出,引起輿論嘩然,這一實驗被質疑是在改寫大自然的生殖法則。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于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在實驗過程 中,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隨后這些細胞被證明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干細胞技術,促進了單倍體胚胎干細胞技術 的廣泛應用。

從科學角度,這是中國科學家在“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但這一消息由于牽涉到倫理和社會問題,頗具話題性。研究當事人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將這一技術應用于人類生育。

據報道,繼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后,李勁松研究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他們修改了卵生胚胎干細胞的基因,讓這些細胞具備精子的功能,之后將這些細胞注入卵子,由此產生的一批小老鼠就有兩名基因母親。

李勁松說:“整個過程都無須雄性參與。精子是可以被取代的,這在實驗中可以清晰看到。我們所需的只是一對卵子,用這些卵子我們可以制造出健康的幼崽,組成一個家庭,一個集群,甚至一個王國。”

雖 然這類技術是全新的突破,但研究人員強烈反對利用這種技術來制造人類后代。李勁松說:“生命開始的最初發生了什么事?自然為什么要讓男人和女人一起創造后 代?通過什么機制實行性別法則?這些問題仍然吸引著生物學家的興趣,就像宇宙大爆炸吸引著物理學家一樣。我們的研究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有助于解答部分謎 團。”

除了基因問題,這類研究還被認為與傳統倫理不符,可能產生一些社會效應。

有人認為,這種科技如果能實現,女性將無需借助男性進行生育,這對于女同性戀伴侶可能是個好消息。

對此,中國著名性學家、中國社科院退休教授李銀河指出,作為一個純粹的科學技術,這是一項突破,但是,技術運用到人身上還應該高度謹慎。事實上,即使能夠運用,需求量也僅僅存在于2%的女同性戀身上,需求量應該不大,而并非所有女同性戀伴侶都想有自己的親生孩子。

“在安全性和倫理問題得到解決之前,這種技術應該長期留在科學實驗室里。”李銀河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