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流行風尚 > 正文

碩士男友因太矮爸媽不讓嫁

日期:2017-07-25  來源:鳳凰時尚
[字體: ]

 

男友因太矮遭父母嫌棄

講述:

他們告訴我不急讓我自己找,現在我找了又嫌男朋友矮,現在我才理解潛臺詞:自己找也得在父母允許的情況下自己找。如果不和他們的意,他們就會簡單粗暴以斷絕關系為要挾,并說父母辛苦供你上大學,還沒怎么樣呢就不聽話了,說我想得太簡單,以后有兒子了太矮找不到媳婦,兒子會怪我……

我以為我不會遇到這種橋段,我爸還是開明的,所以我沒有遇到過逼婚相親,只是這種開明也是相對的,我以為我爸會理解我的,我和他說男朋友除了身高其他都很好,他愛我關心我,我們說著廢話也很開心,不大男子主義也不會軟弱,而我性格有軟弱的一面,有些木訥無趣,他教會我怎么表達感情,什么是品質、眼界,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他雖然矮但不會為此自卑,心里健康又陽光,有想法有上進心,又體貼,知道我的缺點但還是愿意包容我,愿意為了我留在一座他并不喜歡的城市……

他是碩士學法律的,但是爸媽不管這些,認為矮會讓人看不起丟人,寧愿讓我找個高一點的一輩子將就湊合著過,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怎樣讓父母改變想法,這件事該不該和男朋友說,又該怎么說才不會傷到他,我不想放棄這段感情,兩個人走到一起太不容易,請您給些意見。

回復:

中國的父母真開明的少,假開明的多。

真開明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朋友、兄弟、伙伴,允許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就像胡適曾對自己的兒子說:“將來你長大時,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

而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堂堂的人,早就蘊藏在父母的教育當中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孩子已經在父母的引導和影響中,長大成人,變成了自己應當有的模樣,父母若是再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其實等于是在侮辱自己的教育成果。

假開明是在無關原則的問題上對孩子溺愛,比如孩子幼年的時候要什么給什么,哄著捧著,這樣不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是滿足父母自身的情感需要。但一旦孩子觸犯了父母所認為的原則問題,或者突破了父母的底線,就會迅速翻臉不講情面,不講道理,干脆直接控制。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白鹿原》里,白嘉軒就是這樣假開明的父親。他極度寵愛兒女白靈,女兒都十多歲了,還要拉著父親的手指才能入睡。他把白靈慣得無法無天,像個男孩子一樣敢想敢干,恨不得能把天都捅個窟窿。老婆仙草說你不能這么慣她,白嘉軒不以為然,他就這么一個聰明伶俐的寶貝閨女,怎么慣都不覺得過分。

就是這樣一個二十四孝的好爸爸,力排眾議送了白靈去城里讀書,讓她長見識,然而在婚戀問題上,依然逼白靈嫁給鄰村的大戶,他才不管白靈受了什么新思想的熏陶,渴望戀愛自由,無法忍受包辦婚姻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大事,這是祖宗的族法,必須要這么執行。

他把白靈關在家里,忍受著白靈狼哭鬼嚎的歌聲,做父親的心已經碎成一地,但他相信這是正確的,他就要堅持。他也相信白靈有一天必然能理解他的苦衷。

但這種理想化的結果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已經養出了一個叛逆者,女兒已如脫韁的野馬,再也無法被馴服,到最后,哪由得他話事,白靈直奔自己的命運而去,曾經假開明也只能變成真開明。

所以這就是那些假開明父母的困境,一貫都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寬容大氣,“我們支持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不會逼婚”,孩子因此滋生了獨立意識,長出了翅膀,然后他們再翻臉,“這么矮,必須分,不分就斷絕關系”,孩子怎么可能接受。

開始假開明,最后不得不真開明。

假開明或者干脆不開明的父母都不是壞父母,只不過他們的愛很容易變成一種控制,“我們是你的父母,你就要聽我的。”而為何要控制孩子,是因為他們輕視孩子的力量——做父母的一定比孩子聰明,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出一個對自己好的決定,非要越俎代庖。

有時候,基于父母的人生經驗,很多父母給出的建議未必都錯,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成年人渴望追求的是自由度,而不是正確度。

自由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只有自由的,才能是負責的》:

“中國人的人生中太多不自由,無時無刻不充斥著父母干預、社會干預、行政干預。現在流行的逼婚就是典型的父母和社會干預年輕人的自由擇偶權,到了年齡你就該結婚,不結婚就是剩男剩女,沒人要,生理心理有問題,父母成天像唐僧一樣在你耳邊嘀嘀咕咕,把你當做過期產品一樣四處推銷,讓你覺得尊嚴掃地。”

“很多孩子從小就不自立,習慣一切聽從父母安排,即使在結婚大事上也是一樣,要靠著父母買房子、出結婚費用,就只好忍受父母的干涉,他們被父母強制著像捏餃子一樣的捏到一起,稀里糊涂地結了婚,一輩子都沒有自由選擇過。所以在這樣的婚姻中,用婚外情來做反抗的特別多。那是他們唯一的出口,代表自己可以自主做出決定。”

所以現實中才會有這么多低質量的婚姻,活得不自由的人們,總是會在某個并不合適的情況下,去爭取自由。而真正獲得自由的人,一切都是忠誠于自己的意志和選擇,反而會有心甘情愿的堅守。

沒有人能活得永遠正確,必要的錯誤,適當的錯誤,其實就是成長本身。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著變得成熟,犯那些屬于自己的錯誤,父輩的經驗只是一個參考值而已,卻不能替代個人的意志。

兩代人之間的分歧,永遠在所難免,即使不在這個問題上體現,也會在別的問題上體現。這種分歧本身,就是爭奪人生控制權的過程。

男朋友哪里都好,稍微矮一點算什么,小平爺爺還矮呢,但小身軀大智慧,誰比得了。父母在這個問題上耿耿于懷,在意的并非人品和性格的本質問題,而只是愛面子,已經說明他們考慮問題不夠周全,見識有限。那就學會忽視吧,別為父母的陳舊觀念買單。

1894年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出版了一本《中國人的文明和陋習》,成為中國國民性研究的重要資料。明恩溥在第一篇中就寫過,外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對面子的熱愛。幾千年來,中國人被束縛在面子這個無形的牢籠中,做了陳規戒律的奴隸。

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應該學會擺脫面子的束縛,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丟人:嫁給矮男人不丟人,事事都聽父母的才丟人。

父母很難改變自己的觀念,你需要做的不是教育他們,而是讓他們認清事實——你有你的選擇,然后接受這個事實。

至于男友那里,你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把父母的壓力轉嫁到他身上,你抵抗住壓力選擇他,還是基于你自己能夠在這段感情中得到滿足,不是他對你感恩戴德的理由。很多被父母反對的戀情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扛不住這種壓力,兩個人之間互相抱怨、指責,產生了“內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