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中,B超為疾病的診斷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產科,它能夠直觀地顯示胚胎在宮內發育的全過程,自停經第五周一直到整個臨床妊娠期,均可用超聲顯像作出有效的診斷,獲得胎心、胎動的資料早于其他檢查,不僅是確診妊娠的依據,且能鑒別胚胎是否存活,中晚期妊娠可提供生長發育的資料,對某些胎兒畸形及胎盤的形態與位置異常等,超聲診斷可作出診斷,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通過檢測胎兒臍動脈,胎兒體內腎動脈,腦動脈等大血管的血流參數,可評估胎盤的功能,胎兒是否有宮內缺氧窒息等。介入超聲的發展,使孕早期絨毛的吸取,臍帶和羊水的穿刺定位更為安全可靠。超聲顯像已成為產科臨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幾乎每個孕婦都曾經歷過B超檢查。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超聲檢查法:
超聲檢查法:
利用超聲探頭在病人的腹部進行輕柔地滑過,顯示器上就可看到腹內的一些情況。
超聲傳感器發出人耳聽不見的超聲波,當超聲通過腹部密度不同的組織時,會折返回強弱不等的聲波。電腦將把這些強弱不同的聲波轉化成相應的圖像并顯示在屏幕上。
由于顯示在屏幕上僅是不大清晰的黑白圖像,因此不必對超聲的診斷結果寄于太大的期望。但這種非傷害的性的檢查對了解胎兒的手腳及頭部的發育情況是很有幫助的。
孕檢B超測量數據的說明:
CRL——從胎兒頭部到臀部的長度,又稱為“頭臀長”。妊娠8-11周的這個期間,每個胎兒發育狀況還沒有太大差異,因此醫院往往通過測量CRL來預測預產日。
BPD——頭部左右兩側之間最長部位的長度,又稱為“頭部大橫徑”。當初期無法通過CRL來確定預產日時,往往通過BPD來預測;中期以后,在推定胎兒體重時,往往也需要測量該數據。
FL——胎兒的大腿骨的長度,又稱為“大腿骨長”。大腿骨是指大腿根部到膝部的長度。一般在妊娠20周左右,通過測量FL來檢查胎兒的發育狀況。
APTD——腹部前后間的厚度,又稱為“腹部前后徑”。在檢查胎兒腹部的發育狀況以及推定胎兒體重時,需要測量該數據。
TTD——腹部的寬度,又稱為“腹部橫徑”。在妊娠20周之后,與APTD一起來對胎兒的發育情況進行檢查。有時也會測量腹部的面積。
隨著優生優育觀念深入,醫學領域、社會、家庭,還有那些等待做爸爸媽媽的準父母們,都B超這種產科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查手段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B超對胎兒安全嗎?B超的結論可靠嗎?醫生的解釋有時并不能完全使準父母們滿意,對一些媒體上似是而非的說法,準父母的疑慮不能釋然,有的準父母甚至陷于矛盾之中:不做吧,怕腹中的寶寶有問題;做吧,又怕傷害腹中的寶寶。為此,我想盡可能比較全面地介紹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主要是就準媽媽在孕期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做些講述,學術界對B超安全性的研究。
B超對胎兒到底有無傷害,在醫學領域中尚沒有權威性定論,可謂眾說紛紜,大多數學者認為B超檢查對胎兒沒有肯定的傷害。從B超原理上分析,B超是超聲傳導,不存在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是一種聲波傳導,這種聲波對人體組織沒有什么傷害。但如果聲波密集在某一固定地方,又聚集很長的時間的話,就會有熱效應,這種熱效應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對人體組織產生不良的影響,影響細胞內的物質,包括染色體。理論上是高強度的超聲波可通過它的高溫及對組織的腔化作用,對組織產生傷害。但事實上,醫學使用的B超是低強度的,低于94毫瓦/立方厘米,對胎兒是沒有危害的,至今尚沒有B超檢查引起胎兒畸形的報道。目前,各醫院在產科領域中使用的B超檢查對胎兒是安全的。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整個妊娠期可以隨意地做B超檢查,而沒有時間和次數的限制。曾經有學者做過這樣的實驗,對十一到十二周的胎兒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進行B超照射,發現沒有照射過的,沒有任何影響,照射五分鐘的,角膜或晶狀體有輕度水腫,照射十分鐘的,水腫程度較照射五分鐘的重一些,但是可逆的,停止照射后可恢復正常。如果照射時間超過了二十分鐘,改變就不可逆了。所以,有學者建議,一次B超的時間不要超過五分鐘。
還有科學家研究發現,超聲檢查至少對妊娠三個月內的胎兒是有害的。1994年,加拿大醫學家對大量語言發育障礙的兒童進行研究后發現,兒童的語音發育遲鈍與產前B超有關。 1997年德國醫學家研究認為,懷孕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