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立冬開始到大寒結束,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冬天在中醫來講是屬于“閉藏”的季節。“閉藏”是指調養陽氣,使陽氣藏于體內,勿受冬季嚴寒侵襲。冬季,大地上的樹葉都落了,花也凋零了,萬物盡收。人也要適應這樣的環境安下心來過冬天。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和天是“天人相應”的。人生活在一個環境里,就要適應這個環境,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氣候上,順其自然而行之,你在這個環境里的生活才能比較舒適,養生的道理就在這里。
冬天養生有一個原則:“避寒就溫”,就是避開寒冷氣候的刺激,尋找溫暖的庇護 ,孩子和大人在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對于起居來說,一般提倡冬天“早臥晚起以待日光,睡的早些,起的晚些,能夠保護人體的陽氣和陰氣,讓人體能夠陰陽平衡。
孩子過冬應該多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穿衣重保暖
孩子冬天的衣服美觀不美觀,能不能趕上潮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既要防寒又要防風。帽子和鞋子要寬松一些,保暖一些,頭和腳在里面舒服,血液循環才會比較好。
內衣一定要是棉質的,小孩的皮膚非常嬌嫩,一受到刺激就會癢。但保暖也不能過了頭。冬天有的父母怕小孩著涼,捂得太厲害,穿了一層又一層,結果他身上總是汗津津的,出去一遇寒冷刺激,反而容易感冒。
室溫要適宜
冬天主張“閉藏”不是說一定要把窗戶都關起來,而是要有一定的溫度、濕度,經常通風,讓新的空氣進來。室溫不能過高,不要跟自然界的反差太大。反差太大了,人的適應沒有那么快,也容易感冒。
飲食須均衡
小孩有一個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體未充。“小孩子的消化功能比較稚嫩,因此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飲食要與他的消化能力相適合,而不能操之過急.中醫講究“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饑”里頭有講究,就是不能讓他過飽,讓他的腸胃負擔太重。中醫里還有一句話就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吃得多了,反而損傷了脾胃。此外小孩是“稚陰稚陽“之體,所以不太提倡冬季給孩子“藥補”。只要飲食均衡,蔬菜、水果、含蛋白質較多的肉、蛋、奶、豆類以及糧食都給孩子吃,讓他們心情愉快地正常吃飯,多喝白開水,這樣的“食補”才有利于健康。
吃藥要慎行
孩子稍微打兩個噴嚏,就馬上給孩子吃抗生素,這樣是不對的。即使是中成藥也應該是在孩子開始有癥狀,或是在確認幼兒園已經有孩子得了水痘或其它傳染病后才可以吃一點藥。有的父母一到冬天就開始給孩子吃板藍根,這也是不對的,這類藥藥性苦寒,吃時間長了對胃有刺激。
運動天天有
冬天如果不常開窗,屋里的空氣比較混濁,含氧量比外界相對要少些,所以要有一定的戶外活動。大自然里氧氣充足,新鮮的氧氣可以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心情保愉悅
小孩跟大人一樣,也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冬天呆在屋里的時間比較長,老憋在屋里就容易情緒低落。所以在冬天,大人要多陪孩子玩玩游戲、講講故事,陽光好的時候,多帶孩子到室外做些活動,讓他始終保持一個好心情。
冬天與其它季節相比顯得嚴酷一些,但它也是我們儲備能量,增強抵抗力的重要時期。我們要注意保健,但也沒有必要過于緊張,要順其自然。孩子只有經過酷暑與嚴寒的考驗,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健康成長。
讓寶寶滋潤的渡過冬季
冬季里寶寶的飲食更需要家長們的關注。家長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小便多,增加護理的麻煩,就少給孩子喝水;不要以為寶寶出汗少了,就減少給寶寶飲水或者在干燥寒冷的冬天盲目地給寶寶服用滋補品。
在一般情況下,1-3歲幼兒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補充水分110毫升-150毫升。換句話說,這年齡段幼兒如果體重為14公斤的話,每天需水量為 1540毫升-2100毫升。一般托兒所中幼兒飲水的小茶杯容量為100毫升,折算一下,每天需要15-20杯水,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
當然,并不是說每天要讓孩子喝十幾杯水,因為孩子平時食用的蔬菜、水果以及飲料中均含有相當的水分,糖、蛋白質、脂肪在體內氧化時也能產生水,這些都補充了孩子需水量的大部分。但僅靠這些是不夠的,仍需每天讓孩子喝5杯-6杯水為妥。
寶寶最佳飲水時間
最好的飲水時間是:早晨、午睡起床后,因為睡醒起床后飲水,可以保證以后活動的水分需要;戶外活動時和洗澡游泳后,因為戶外活動和洗澡游泳都會使幼兒失去較多水分,應及時補充;用餐前半小時至1小時飲水,可以使水分及時補充到全身細胞中,兒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