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希望保留乳房提高生存質量呼聲越來越高
本報訊記者廖懷凌、通訊員周玉仁、實習生謝秋平報道:每年10月是全國乳腺癌防治宣傳月。昨天,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舉行了“關愛婦女、關注乳癌”義診,大力提倡乳癌早發現、保乳治療。據悉,基因檢測證實了乳腺癌有家族遺傳易感性,臨床上經常發現母女、姐妹同患乳腺癌的個案。
乳腺癌城市高于農村鑒于乳腺癌易感基因的檢測相當昂貴,作為一個女性體檢的普查項目不現實。乳腺癌專家楊名添教授建議,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婦女,在35歲以后定期進行自我檢查和體檢,提早發現病情。高危因素包括:家族成員中有乳腺癌患者;12歲以前月經初潮;30歲以后才生育第一胎;哺乳少于9個月或者不哺乳者;自行長期使用雌激素美容或者治療更年期者;嗜煙、酒、燒烤、高脂高熱量飲食者。楊名添指出,現代社會中輻射源越來越多、離人體越來越近,如手機、電腦、電視等,均有可能提高乳腺癌發病的風險,這也是城市乳腺癌發病率遠高于農村的原因之一。導致乳腺癌發病城鄉差異明顯的原因還包括飲食習慣西化、精神壓力、內分泌紊亂、激素濫用、高危飲食、晚婚育等。
保乳受醫療條件制約近年來,“保乳”風潮席卷中國,乳腺癌患者希望保留乳房、提高術后生存質量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對100例保乳患者進行隨訪,最早的保乳病人已經無病生存至今19年,100名保乳患者至今無一人復發。第一名保乳患者是印尼華人,現在已經70歲,當年她自己提出了保留乳房的要求,這在國內還沒有先例。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對她進行了長達19年的追蹤隨訪,患者現在仍然健康生存,并移居澳大利亞。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局部手術配合放療的“保乳綜合法”對治療早期乳腺癌有效。在臺灣、新加坡等地區,因為發現及時,70%的乳腺癌患者選擇保乳治療。但據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統計,每年平均僅30例左右患者選擇保乳手術,占符合保乳條件患者的三成左右,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人群的7%。楊名添指出,“保乳”的推廣,受到經濟和醫療條件的制約。中國人相對而言沒有國外發達地區那么重視生存質量,尤其是很多貧困病人,乳房“一刀切”可以省下術后兩萬多元的放療費用。許多醫院實施“保乳”的局部手術后,后續的放療設備和技術跟不上,也是妨礙“保乳”推廣的客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