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嘉慶年間,田際云、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名家長期在此駐場演出,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本市第一家國營劇場,26年前,風雷京劇團上演了老戲樓的最后一幕戲
修葺一新的天樂園
舊時演出劇照
天樂園舊貌
曾經,前門鮮魚口靠近長巷頭條路南的一條窄巷里,有一座小樓,門臉不大,卻是老北京梨園的翹楚——天樂園,田際云、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大師都長期在此駐場演出,新中國成立后更名大眾劇場,成為本市第一家國營劇場。直至26年前,風雷京劇團為老戲樓上演了最后一場演出。
26年的時間,曾經輝煌的天樂園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本月18日,修葺一新的天樂園大戲樓將重唱新曲。
新的建筑恢復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戲樓面貌;新的舞臺將上演全新的劇目;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將為老戲樓注入新的活力,弘揚國學、國藝、國樂、國劇,為200年的老戲樓重譜新的篇章。
歷史 從平民小戲園到京城梨園翹楚
前門鮮魚口,天樂園戲樓確切始于何年,已不可考。但乾隆六十年京人楊米人所寫的《都門竹枝詞》中已寫道:“天樂館中瞧雜耍,明朝又上廣和樓。”嘉慶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所立的碑上刻有二十個劇場名稱,其中已有天樂園其名。
以此推斷,天樂園至少已有200年歷史。
不似廣和樓前身“查樓”那樣出身巨室名門,天樂園當初只是唱蓮花落、大鼓書之類的平民小戲園。1900年,由義和團燃起的庚子大火,大柵欄和糧食店街附近的劇場無一幸免,但廣和樓和天樂園幸存下來。物以稀為貴,眾多的戲班子便擠到了這兩家戲園。
藝名“響九霄”的田際云是玉成班班主,又是當時北京梨園行會會長,1901年買下了天樂園,開啟了它輝煌的大幕。
從唱落子、耍雜耍的小館,天樂園變成了上演大戲的戲園。梅蘭芳先生17歲嗓子倒倉之后,也曾在這里演過三年的戲,紅極一時,當時的昆曲新秀韓世昌也是在天樂園唱紅的。靠著演出水平的不斷提高、名角的次第登場,天樂園一時間名聲大振。
田際云晚年時,把他經營了近20年的天樂園賣掉。1920年,天樂園易主,更名為華樂戲院。自此,王又宸、周瑞安、高慶奎、程硯秋等陸續在此演出,再之后富連城亦加盟于此,都是當時的名角。特別是程硯秋,他輝煌的演藝生涯就是從這里起家。
1942年的一場大火,結束了天樂與華樂兩個時代的輝煌。1943年,在燒毀之地又重新修復了劇場,卻已是元氣大傷。為了維持生計,劇場只得請來“小蘑菇”常寶堃演曲藝滑稽戲。之后,華樂一蹶不振。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更名為大眾劇場,經過重新的翻修改造,在鮮魚口一帶頗為堂皇醒目,自此又迎來了一次戲劇演出的高潮。
1950年,大眾劇場開張,成為北京市第一家國營劇場,首批劇目《千年冰河開了凍》就引起了轟動。同時,梅蘭芳時隔37年重返這里的舞臺,一連四晚連演《蘇三起解》《奇雙會》《穆柯寨》《穆天王》和《貴妃醉酒》五出劇目。
彼時,戲迷、票友、觀眾們頂著鵝毛大雪,連夜排隊買票,據說隊尾都排出了鮮魚口,直到前門大街上。時到今日,雖已過去了數十年,但那些曾居住在鮮魚口的老人們還清晰地記得那時的情景。
1951年4月3日,在大眾劇場還舉行了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建院慶典。毛澤東主席為研究院的成立親筆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當時,新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梅蘭芳致開幕詞,遠在四川考察地方劇種的程硯秋副院長也發來賀電。
大眾劇場又重現輝煌。
再之后,大眾劇場成為了中國評劇團的演出場所。新鳳霞、小白玉霜、喜彩蓮、席寶昆、陳少舫、魏榮元、馬泰等名角,長期活躍于此。在那個年代,新鳳霞在《劉巧兒》里的唱腔,馬泰在《奪印》和《箭桿河邊》里的唱段,北京城的老人小孩都會哼唱幾句,成為大街小巷隨處可聞的流行曲。
1959年大眾劇院再次修建,擴大舞臺增設樂池,改善燈光照明、演員沐浴室、觀眾休息室,售票處也移至劇場對面馬路北側。
1971年至1986年,風雷京劇團在此演出,26年前,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大眾劇場結束了一個屬于它的時代。
曾經的戲樓,此后變為了歌舞廳、臺球廳,甚至成為了倉庫,外面的空間被出租出去,擺滿了攤子,販賣雜物等。
不聞絲竹聲、不見水袖舞,至此,天樂園結束了它近兩個世紀、充滿辛酸甘苦的演出生涯。
現狀 外觀恢復古貌 內部充滿文化符號
如今,前門大街、鮮魚口已全部修葺一新,與天街一同新生的,當然也包括天樂園。
自前門東路步入鮮魚口,胡同左手邊第一家建筑就是新的天樂園。
昨天(1日)的雨中,北京圣唐古驛創意文化有限公司演藝總監宋揚帶著記者步入了這所曾經的梨園圣殿。
從外觀看,天樂園的建筑與周邊建筑渾然一體,灰色的外墻顯得古樸、深沉,雕梁畫棟又頗顯精致。兩層的建筑,門臉上石刻“天樂園”三個大字。“前門大街的修繕,很多建筑都是按照老照片的原樣復建。”前門大街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但天樂園的修復并沒有找到更多有價值的資料,因此專門聘請了設計師按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老戲樓的樣式對新的天樂園進行了外觀設計,“原址修建,雖然不是原版的天樂園戲樓,但也是北京老戲樓的典型建筑風格。”
自正門進入,便是售票大廳。目前,戲樓內正在進行最后的裝修、裝飾,很快就將完工,迎來第一出劇目的演出,“8月18日將開門迎客,之前一切工程都將完成。”宋揚說。
經過大廳,轉彎就到了戲樓的演出空間。700多平方米的劇場內,舞臺長8米,寬6米,“我們還會在舞臺前側再增加一個副臺,舞臺將更加寬闊。”宋揚介紹說。
一樓坐椅共有179個,已經全部安裝完畢,坐椅寬大舒適,距離適中,不會有小劇場的局促擁擠之感。即使坐在最后一排,也依舊可以看清舞臺上演員的表演,演出效果相當不錯。
抬頭看,二樓是6個包廂,欄桿全部是金黃色裝飾,雕工精美頗顯奢華,“一樓加二樓的包廂,一共可提供座位220余個。”宋揚說。
同時,不同于傳統的京劇戲樓,新的天樂園舞臺燈光更加專業,宋揚說:“考慮到今后上演的不僅是傳統劇目,還有很多創新的演出形式,所以舞臺設計、燈光設計都是按照最高規格進行的。”
走出演出空間,新的戲樓里還有現代感十足的水吧等休閑區域,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大戲樓內部還將有更多的文化符號,讓消費者來此不僅僅是觀看演出,更能夠汲取到更多文化內容。在戲樓內的一側墻壁,就將開辟為歷史文化展出墻,“整個一面墻都將懸掛舊時戲樓的照片,老藝人的演出照片等,讓大家感受歷史。”宋揚說,同時,劇場內部還將有特別設置的展示臺,用于展示一些老物件等,還有專門區域用于展示其他文化衍生產品。
演出 老戲園的新劇目
老戲園涅槃重生,老戲園里演出的劇目也將煥然一新。
“第一部新戲就將讓大家震撼。”宋揚說。在保留原有國粹精華的同時,新的劇目將以全新的形式,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作為天樂園重張首演劇目《情問三疊》,就融合了昆曲、京劇、越劇的表演形式,但又不拘泥傳統的樣式,將中國戲曲經典折子戲在現代舞臺上提純放大。
新戲里,《紅梅閣·放裴》里的李慧娘、《牡丹亭·幽媾》中的杜麗娘、《烏龍院·活捉》里的閻惜嬌,三位經典戲曲中的女子被移挪在同一個舞臺,對影三人,說著癡情怨語。
在這一劇目中,傳統的故事情節將被打破,采用穿越的方式,將主人公生前未完之事在舞臺上得償所愿。李慧娘回到陽間進行最危險的拯救,杜麗娘重生與心上人永做夫妻,閻惜嬌也將與心上人永相伴。生死相許的愛情,穿越了現實的阻隔,交織成為戲劇版的“人鬼情未了”,在講述關于至情的永恒哲理的同時,該劇還將以古代人折射現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為古代人對愛情的理解注入現代人的思考。
古典的題材,現代的演繹,這出新戲不拘泥于故事情節,不再編造完整劇情。將經典折子戲重新打碎糅合,都在簡潔空靈的現代舞臺中消解,既能捕捉到傳統文化精髓,又能在嶄新的戲劇形態中完美融合。
同時,昆曲、京劇、越劇,三種迥然不同的劇種,將在同一個演出劇目中呈現三種風格。三大劇種將被抽象淡化為聲腔元素,歌唱、吟詠、身段,既有程式又無程式,寓有形于無形之中。該劇將以古典音樂的自由狀態為起點,經過現代思維的詮釋,與吟唱、身段的配合,回歸到一種新的自由狀態,包含清晰干凈的聲線,柔美輕盈的無伴奏清板,弦歌雅韻的吟詠唱和。
在音樂選擇上,該劇將以古典風格為基調,根據古今人物超時空的移情原理,以現代音樂結構對古典音韻元素進行編織,棄用京胡等傳統樂器,采用塤、簫、箏、琵琶等歷史更為悠遠的樂器,通過古老的樂器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舞臺勝境和人物世界,既作為表演的配樂,又充當制造情境和氣氛的背景音樂。
古人的觀念、古樸的聲腔、古典的身韻,都在現代理念中重新解構。《情問三疊》有別于傳統戲劇樣式,超出以往戲曲舞臺劇種的定義和概念,在凸顯傳統戲曲表演本體的同時,賦予極具創新精神的表現形式,探索“輕戲曲”形態,探討戲曲的表演極限,呈現“新古典戲劇”風格。
未來 “三位一體”文化場所
不同于傳統的戲樓,新開張的天樂園將“觀戲、宴飲、品茗”相融為一體,建設成為前門傳統文化產業集聚區的綜合性高雅文化場所。“不僅讓觀眾來看演出,還可以在此品美食、享茶道、學習國學國粹等,成為一個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宋揚說。
這種“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基于經營者將天樂園、內府菜、關帝廟茶社三處建筑合而為一。“這三處建筑緊緊相連,統一經營可以發揮集團化的優勢。”宋揚說,在天樂園西側就是吳裕泰內府菜,兩座建筑相連接,內部設有通道。天樂園南側便是關帝廟茶社,中間還有一處空間,未來將設計成水景觀。“三所建筑物共同構成了大的文化平臺,除了正常經營,今后還將接待旅游團體參觀,展示北京的傳統文化。”宋揚說。
除了經營模式的創新外,新的天樂園在演藝形式上也有很多獨家創新。宋揚說:“首個劇目《情問三疊》就是全新的演出形式,此外,我們還在考慮將國學、國藝、國樂、國劇等重新加工,用新的形式賦予新的內涵。”例如,天樂園將聘請一些國學名家,在舞臺上就某一話題講座,但不同于普通講堂,“大師講一段,然后聘請藝術名家用藝術形式展現一段,以多種形式相結合,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
“未來的天樂園,將不僅僅拘泥于傳統的戲劇,而是將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在一個共同的舞臺上,開園初期每周3場演出,未來每周的演出場次將不少于6場。”宋揚說。
但不論是傳統劇目,還是創新的演藝形式,天樂園都將秉持高端路線,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師、名家登上天樂園的舞臺,延續天樂園曾經大腕云集的勝景,同時匯聚更多領域的名家,讓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領域在此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曾經的天樂園,舞臺兩側柱子有一副抱柱聯:指掌宏圖,講孝說忠,依衣冠演出世態炎涼;明心寶鑒,尚廉崇節,憑面目做盡古今人情。
200年滄桑巨變,一個嶄新的天樂園,正揭開面紗、現出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