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在知識產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上,無不濃縮於一家企業、一位普通人命叩牡雌鴟N覀兩鈧涗浿R產權,需要宏大的敘事,更需要微觀的筆觸。當我們把目標鎖定在北京的地標——“中關村1號”海龍電子城時,通過它的變遷,代表著在知識產權領域一個市場的發展和變化,這些發展和變化見証了知識產權的魅力與力量。從即日起,本報特推出“海龍變遷”專欄,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專業賣場依靠知識產權保護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自1999年后,無論翻出哪一年出版的北京地圖,“中關村大街1號”這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地址都隻屬於一座建筑——海龍大廈。而在地理涵義之外,海龍大廈之所以無愧於“中關村1號”的稱謂,其滄海桑田也皆系於大廈內的海龍電子城。在生於斯長於斯的IT“發燒友”看來,海龍的招牌是中關村乃至全國IT產業最初的“圖騰”,海龍的變遷濃縮了太多中關村創業者的悲歡離合。
不可否認的是,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侵犯知識產權、特別是盜版軟件和假冒商標的問題曾經一度嚴重困擾著海龍電子城的經營和管理。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伴隨著政策的引導、市場的發展、客戶的需求等一系列力量的推動,海龍電子城積極採取整改措施,進一步提升了知識產權能力,特別是在提升預裝軟件正版率、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模式、引導權利人主動協助參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中關村1號”的破繭成蝶,不僅是知識產權的勝利,更折射出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發展歷程。
因地制宜 初顯成效
“該變變了。”說這話的時候,魯瑞清52歲,這是2005年的一天。此時的魯瑞清既是北京海龍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海龍電子城的母公司的董事長,也因創立和經營海龍的成功而被推選為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商會會長。但就在幾分鐘前,這個IT賣場的“掌門人”剛剛目睹了一名消費者在短短幾十米的路上,被至少5家商戶的導購強行拉扯進店,詢問是否需要“攢機器”。
“攢機器”,行話也稱“PC機DIY”,長時間以來是諸如海龍電子城這樣的IT賣場的經營主力。一位曾在海龍電子城“練攤兒”的店主告訴記者,自1999年海龍電子城營業以來,由於“攢機器”業務興隆,商戶間比拼的是低價,成本便宜的盜版操作系統幾乎成為了“攢機器”的標準配置之一,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便隨之而來了。
魯瑞清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在我國IT賣場早期的發展形態上,像海龍電子城這樣的賣場實際上僅僅能履行物業管理者、店鋪租賃者的職責,對於盜版軟件和假冒商標的問題更多採取的是勸阻和引導,沒有處罰權。“這與我國的知識產權文化尚未完全普及有直接的關系。”魯瑞清說,“但從根本原因來看,這是我國專業市場發展進程中一個必經的階段,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2005年,在與海龍電子城一街之隔的北京大學讀大一的李福晟,如今回憶起那個屬於海龍的年代,更多了一些冷靜的思考。“上世紀初期海龍剛開業的時候,PC機也才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動輒一兩萬元的售價對於普通家庭而言負擔太大了。”熱衷於網游的李福晟是從高中開始就到海龍“攢機器”的,“海龍最初的消費群體定位就是中關村、學院路地區的中小企業和大中學在校生,我們裝機首先考慮的是價格,低價競爭的背景下,廠商銷售整機的利潤和銷量大受影響。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有很多正牌廠商迫於壓力銷售‘裸機’了。”李福晟說,他上大學后的第一臺電腦,就是在海龍電子城購買到的一臺“裸機”。
魯瑞清說,像李福晟所說的“裸機”就是指沒有配置操作系統和其他軟件的個人電腦。李福晟從品牌經銷商櫃臺拿到“裸機”,走幾步就可以到為數眾多的配套商戶中選擇一家裝配操作系統。“不僅正版盜版難分,就連價格也相差離譜。”海龍電子城的一名商戶說,那個時期海龍電子城每天都會接待很多“攢機器”的“發燒友”的投訴,因為配置了盜版操作系統,電腦無法完成升級,“每天都有投訴,甚至還發生過沖突。”
魯瑞清決定“該變變了”之后的2006年,海龍電子城開始了自營業后的第一次大型整頓清理。“對於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商戶,海龍不再與其續租。”如今已在一事業單位就職的焦雨涵說,她當年就是因為裝配盜版軟件后遭遇消費者投訴較多,最終與其他400余家小商戶一起“卷鋪蓋”走人了。
“海龍電子城有其自身所處地理位置、行業位置的特殊因素,與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整體發展態勢相類似,在初期必然會經歷侵權多發的階段。”魯瑞清說,經此一役,海龍電子城內的商戶數量由原來1000家降至600家左右,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因時制宜 自律自強
打擊比預想中來得要快。2008年,微軟中國宣布,未通過正版驗証的XP系統,電腦桌面背景將會變為純黑色,進而幫助打擊盜版,業界稱之為“微軟黑屏事件”﹔2010年,一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特別301報告》放在了魯瑞清的案頭,海龍電子城因涉嫌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被列入了“惡名市場”名單。
“IT賣場的發展其實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是一致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這樣那樣的問題,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上受到質疑也是兩者的共同點之一。”魯瑞清說,“但是我國專業賣場對待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態度是明確的,絕不能容忍。”
自2010年前后,海龍電子城開始了又一輪的大調整。“現在看來,外界特別是外國的壓力並非是真正促使海龍轉型的根源,最重要的還是產業發展路徑的需要。”這時的李福晟已經進入了一家IT企業工作,對於海龍電子城的轉型更多了一些行業內的認知。他算了這樣一筆賬:近年來,由於品牌整機售價下調,中關村地區的IT賣場每年的“攢機器”業務量要下降5萬臺到10萬臺,隻佔個人電腦總體業務量的20%左右。“品牌商預裝的是正版軟件,‘攢機器’的多是‘發燒友’,黑屏和不能升級對他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更不會去裝盜版軟件,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理論上失去了收益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海龍電子城真正開始了主動的行動。2010年,海龍電子城與部分知名軟件生產廠家簽訂了“保護版權,推廣正版”的責任倡議書,並號召中關村經銷商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版權鼓勵創新。這一年,中關村各賣場在現場設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知識咨詢服務臺,海龍電子城聯合愛國者、中標、紅旗和閃聯等廠商在一層設立了“正版產品咨詢服務臺”,展示部分廠商在版權保護和創新方面的產品。
在對商戶的管理方面,海龍電子城在推動“賣場商場化”的過程中,進一步篩選出品牌商戶、知識產權優勢商戶進駐。為了徹底杜絕寫字間內非法銷售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截至今年8月,海龍已經與其名下物業中的所有電子產品經銷商終止了租賃合同,從源頭上解決了內部上下拉客、侵犯知識產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同時,海龍還利用這部分終止合同的經營場所引進了電子商務、雲計算、移動互聯等高新技術和自主創新技術為主的科技型公司入駐辦公。如今的海龍大廈7層以上,甚至已經轉型成為了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產出“高地”。
尤為可貴的是,海龍電子城在整改過程中探索出的一系列依靠技術手段防治知識產權侵權的措施。今年,海龍電子城內全面實施了統一收銀服務,要求經銷商重新簽訂規范經營管理的合同,其中專門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單獨的附件與每一家入駐的經銷商簽訂。“打個比方說,現在的海龍就像商場,買東西交錢先過商場的收銀機,如果你侵犯知識產權了,海龍可以直接在現金上處罰你。”焦雨涵說。同時,海龍電子城還計劃利用物聯網技術來鑒別產品的真偽和是否安裝正版軟件,同時通過移動互聯網將相關信息實時送達給消費者。
而作為行業協會的負責人,魯瑞清還希望能夠更多發揮協會組織的作用。目前,他正在積極推進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商會同微軟等大廠商合作,推廣“行業到賣場”的方式:預裝正版軟件的產品由行業組織首先“拿貨”,各大賣場再推廣給經銷商,以此整合全行業的力量,徹底擠掉盜版的生存市場。
魯瑞清說,知識產權保護是個發展的階段性問題。對待問題,不能坐以待斃。否則,今天海龍的招牌或許就會像更早期的“四海市場”或“配套市場”那樣成為我們緬懷中關村初創時的一段記憶。
今天的海龍電子城內經過層層篩選的300余家商戶秩序井然地進行著銷售活動,知識產權巡檢員隨時可以對商戶突擊抽查,尊重知識產權成為了每個商戶必須簽訂的協議和樂於履行的義務。在知識產權工作上,海龍完成了破繭成蝶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