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商總局30日上午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顯示,近五成的企業生存時間不足5年。這份報告綜合分析了2000年以來全國新設企業、注吊銷企業生存時間等數據,稱中國企業生存時間主要有6大特點:近五成企業年齡在五年以下;企業成立后3-7年為退出市場高發期,即企業生存時間的“瓶頸期”;近五年退出市場的企業平均壽命為6.09年,壽命在5年以內的接近六成;不同行業呈現類型化特征;多數地區企業生存危險期為第3年;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報告稱,企業生存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問題,一直是理論界和相關政府部門關心的焦點,國外也有許多相關調查研究。可看到“近五成企業年齡在五年以下”的信息,許多人對以下幾個問題找到了明確的答案:中國會不會有蘋果和喬布斯?為什么大學生就業都不想去私企,而只想去國企和行政事業單位?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業,不愿意給職工上全五險一金?……事實上,對于眾多內地企業而言,自己能否活過五年,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哪能顧及那么多方方面面。
內地企業的生命周期,何以如此之短?這是一個必須要深究的問題。而只有找到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政府和決策者才可以對癥下藥,給予內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以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扶植。在筆者看來,內地企業生命周期短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兩個。
一是,稅費過高。有媒體對全國100家中小企業管理層進行的調查顯示,稅費高、生產成本高和融資難仍是壓在中小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而“稅費高”已取代“融資難”,成為2012年最困擾中小企業的頭號難題。雖然從今年8月1日起,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和營業稅納稅人,將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但是誰也無法否認,“2萬元的銷售額”簡直是“微之又微”,其規模也就是個小商店的水平。
二是,權力與市場的曖昧關系。許多企業的垮掉,是因為與企業老板關系密切的官員離任造成的。眾所周知,和企業老板關系密切的官員一旦離任,就意味著少了許多信息資源,甚至意味著少了政策的扶植。這對企業的打擊,可以說是致命的。另外,企業非常容易成為權力隨意吸金的“富礦”。一些政府官員向企業借錢、吃喝報銷,都是常見之事。面對惹不起的少數政府官員,企業著實十分弱勢。
國內企業在“夾縫中生存”這樣的診斷并不為過。相較之“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的事實,內地企業短暫的生命周期只是相當于驚鴻一瞥。當整個社會看到了“富二代”們不爭氣的一面之時,又有誰能理解,他們的父輩們所完成的創業之舉的偉大?
而如何讓中小企業“輕裝前行”,顯然是政府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中小企業是經濟的脊梁,是社會的穩定器”,這樣的冠冕堂皇的話人人都會說,公眾更想看到我們的內地企業是否在稅費改革、以及剔除權力尋租和權力腐敗的過程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經濟運行模式是否真正規避了權力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