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書展前夕,集合了28位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后輩回憶文章的《中關村回憶》,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親歷者視角揭開中國頂尖科學家的生活,諸多私藏圖片一并首次披露,在此間引起廣泛關注。
中關村如今被稱作“中國的硅谷”。時光倒轉60年,它是中國現(xiàn)代科學事業(yè)的搖籃。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在此成立。為了招賢納士,科學院為頂級科學人才提供當時國力能及的較好待遇。中關村13、14、15號特等宿舍樓應運而生。 錢學森、趙忠堯、錢三強、貝時璋、童第周、趙九章、郭永懷、顧準……無數(shù)中國現(xiàn)代科學事業(yè)的奠基人、學界泰斗,都曾居住在這里。他們始終懷著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情,無意求名利,惟愿長報國。中關村回憶》的作者大多是中科院第一代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的子女和孫輩。該書作者之一、昆蟲學家蔡邦華之子蔡恒勝透露,“特樓”里學界泰斗薈萃,常有師徒同樓。14樓1層的趙忠堯,是錢三強的老師;他的夫人何澤慧又是對門貝時璋夫人的學生。13樓的住戶多是新中國第一批“海歸”,懷著一顆報國之心進入中科院工作。
名曰“特樓”,但科學家的生活都很樸實。該書另一作者柳懷祖是化學家柳大綱之子,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兒時眼中,有冰箱和鋼琴的住戶已是奢侈。低調、不張揚是中關村“特樓”的風氣。
2006年,在海外生活20載的蔡恒勝重游中關村,回憶舊時光,感觸頗多,回到北美后陸續(xù)撰寫《中關村回顧》,發(fā)表在華文網(wǎng)站上,引起許多科學家后人共鳴。撰寫一段中關村歷史的想法,在蔡恒勝心中逐漸成型。
為了說服其他人的子女參與寫作,蔡恒勝和柳懷祖也花了許多功夫。涉及“文革”十年中的一些痛苦回憶,許多人并不愿意觸碰。不過,多數(shù)人最后終被說服,許多與“特樓”主人關系親密的科學家,包括郭沫若、竺可楨、華羅庚、盧嘉錫等人的子女也參與進來,寫下許多在艱難歲月里不乏溫暖的人情和故事,并提供了珍貴的私藏照片。
在《中關村回憶》里,收錄了中國核事業(yè)的先驅趙忠堯在1946年作為中國代表觀看美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照片;在科學的春天1978年,當時在世的數(shù)百名學部委員的合影;郭沫若、竺可楨、錢三強等為中國科學院選新院址的照片;以及多位科學家在“文革”中的留影,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珍貴資料文獻。
如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該書序言中所說,中關村“特樓”聚集了一大批中國基礎學科的創(chuàng)建者和奠基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甘于貧苦,樂于奉獻,中國的原子能、火箭、計算機、材料和生物等眾多學科和新興技術研究從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