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中關村平房/聯想/四通
歲月的折磨讓人不經意間喜歡回憶。回顧了80后的成長歷程,今天又要來追憶朝夕相處的中關村。以高新科技起家,中關村孕育了包括聯想、華為這樣的企業,從樸實小城鎮到如今中國科技的代名詞,中關村經歷了20年的高速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電子零售產業都位居全國榜首。坎坷興衰路筆者用15個關鍵詞記錄中關村20年。
初見中關村平房/聯想/四通
正如北京城大多數的地方一樣,中關村也脫離不了與“平房”的關系。哪怕是在1990年,中關村已經小有名氣和初具規模的時候,平房依舊是中關村標志性的建筑。
廟小神風大,水淺真龍多。不要小看這些平房,如今很大公司都是源于其中。這就提到了第二個關鍵詞,聯想。1984年柳傳志就是在下圖這間小平房里,帶著13個人,用20萬(1984年的20萬還是相當夸張的)創立了聯想公司。如今聯想已經成為了世界500強。
聯想的第二個辦公地點是,“中科院計算所公司”。1993年柳傳志在香港成立合資聯想公司。后來全部改名叫聯想公司。聯想的名字來自原公司總工倪光南開發的“聯想漢卡”,這個產品為聯想帶來數千萬元利潤。
1984年柳傳志就是在這里創立了聯想(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座樓有三層,當年四通財大氣粗,租下該樓的一、二層,聯想花70萬元租下三層。這塊地不錯,聯想當年就賺了好幾百萬元。四通是民營,聯想是官辦,這是兩家企業最大的差別。但1989年大風過后,四通生死未卜。柳傳志高呼:“四通不能倒”,在中關村公開支持四通公司,讓四通很感動。不久他與四通段永基和好,兩家互相擔保貸款親如兄弟。
聯想與四通共用的辦公地點(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今20年已經過去,看看聯想和四通,天壤之別。除了中關村大街仍屹立不倒的“四通大廈”,四通已經淡淡遠去零售市場,去過四通大廈的人會真正發現在光鮮大樓的內部,早已零零散散。
鼎盛時期四環/海龍/擁堵/地鐵
四環/海龍/擁堵/地鐵
中關村電子零售業的成長,脫離不了北京交通的快速發展。在北京城市人口、車輛快速膨脹的2000年,北京第四條環線正式通車。四環路的正式通車,為中關村的發展奠定了前提。而就在四環通車的前一年,也就是1999年,硅谷電腦城、太平洋電腦城、海龍大廈相繼開業,為中關村商戶的高歌猛進,添加了濃重的一筆。
2000年即將通車的北四環(圖片來源于網絡)
海龍的成立成為了千禧年中關村的一件大事。1988年,國務院做出了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決定,當時的海淀區供銷社就開始策劃建設海龍大廈,目的就是為高新技術企業經營、辦公提供場所,作為四通、聯想模式的延續和發展的。而海龍大廈的開業,也客觀上標志著海龍集團徹底告別了傳統的商貿業務,開始轉向全新的IT賣場領域。中關村大街1號,直接見證了當時海龍在中關村地區的地位及影響力。
建設中的海龍大廈(圖片來源于網絡)
硅谷、太平洋、海龍三座IT賣場的先后開業,改變了中關村地區傳統的零售方式,地邊攤開始入駐大型賣場,中關村地區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在稀稀拉拉的拆遷之后,中關村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中關村廣場完工、地標建筑“DNA”搬至中關村廣場。歐美匯、新中關、家樂福營業,以電子零售業開始的中關村地區開始成為混合型的商業中心。
中關村地標建筑“DNA”如今搬到了中關村廣場(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關村的快速發展導致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擁堵。大量的行人,車輛讓中關村地區成為了北京擁堵的重災區。頻繁出現的交通事故,成為了當時中關村地區最突出的問題。即使如此,偶爾等待一下紅燈,卻遭到了一縷縷異樣的眼光。這個年代,想要“文明”一次,著實不太容易。
擁堵成為了當時中關村的一塊心病
2010年后,中關村地區交通狀況因為兩座天橋的建立開始得到改善。海龍、科貿兩座電子賣場二層搭起了直通天橋,中關村大街與四環輔路的交接處建起了環形天橋。北京4號線地鐵的正式開通也對緩解中關村擁堵起到了關鍵作用。
雜亂環境光盤/發票/辦證
光盤/發票/辦證
“要光盤,要發票嗎?”一個抱著孩子的大嬸湊上前去。相信來過中關村賣場的人都有這樣的印象。不否認的是,在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筆者也還跟著這位大嬸買過光盤,什么內容?其實大家懂的。
至于大嬸賣的發票,一類是真發票賣給那些能夠報銷的人賺點外快。一類是假發票,賣給商家開個客戶做憑證。不論發票真假,倒賣發票已經是一種違法行為。給有購買或者銷售發票的網友提個醒。
中關村抱孩子賣光盤的大嬸(圖片來源于網絡)
“辦證”,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市牛皮癬,貼在大街上哪里都是,有辦證的,有治病的,還有發小廣告的。中關村賣場是個大熔爐,人雜事多,這也孕育獨特的中關村文化。而在賣盤、賣發票最瘋狂的那個年代,也是中關村賣場生意最紅火的年代。
貼滿地面的小廣告(圖片來源于網絡)
2000-2005年,百家硬件品牌扎堆中關村,奔騰、速龍、毒龍平臺爭相奪寵。那個年代硬盤還停留在40G,256M內存已經足以炫耀一番。良好的利潤讓商家充滿了干勁,送電腦桌、送打印機成為了當時最火爆的促銷手段。
2006年朝氣蓬勃的中關村賣場
在DIY產品市場漸漸遠去的時候,MP3、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開始成為中關村零售產業的支柱。海龍電腦城DIY商家逐層減少,中關村賣場開始走下繁華的頂峰。
止騙之殤黑導購/奸商
利潤的走低讓中關村商家另尋出路。也就是從2006年開始,中關村賣場開始蒙上了陰影,黑導購、強行拉客、奸商這些標簽開始成為中關村代名詞。中關村商家信譽的丟失,高投訴率成為了當時海淀區政府的一塊心病。
什么是黑導購?這幫人主要集中在路口、賣場門口、公交站,用強拉硬拽或者哄騙的方式將用戶帶到特定的商戶處,收取商家反饋的提成。至于奸商,并不用太多解釋,一個筆記本偷換型號賺個千八百元都不叫新鮮事。水貨、翻新、山寨,復雜的產品讓用戶一時摸不清頭腦。
停車場路口的黑導購當時并不少見
強行拉客到底有多嚴重?2007年筆者曾扮演消費者進入鼎好三層,剛上電梯就已經有人開始有人圍繞在旁邊問這問那,雖然多種理由勸其離開,但足足陪了我20多分鐘。即使筆者走進一家裝機店,該人仍在店門口徘徊。當然這不是令人意外的是,剛走出這家店門口,三五個導購就圍繞在我身邊,那個處境怎一個危險了得。
經過長期的治理中關村黑導購、拉客行為得到了改善
黑導購、奸商成為海淀區政府投訴的一個重要來源,當時賣場里最熱鬧的事情就是每天圍繞在售后中心的爭吵、打架跌跌不休。
這樣的論壇帖當時并不少見
既然是病,那就得治。2009年起,中關村地區大力治理游商、黑導購、強行拉客等行為。如今中關村雖然仍有部分商戶存在違規行為,但基本消費環境已經得到明顯好轉,售后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給用戶提供一個更舒適的購物環境,為賣場有序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基礎。
坎坷成熟路停業/西區改造/物流
太平洋停業/西區改造/網購
2011年7月1日,中關村標志性之一的太平洋電腦城正式停業。或因北大校園召回土地使用權,或因行業陷入低谷太平洋退出中關村,坊間出現了多種說法。從1999年正式營業,到2011年的停業。短短的十三年太平洋卻足以見證中關村賣場的興衰變革。
太平洋電腦城“已死”
其實無論是清除黑導購,還是太平洋電腦城的停業。這一切都只是中關村西區改造的一部分。2010年,海淀區政府提出中關村西區改造方針,隨后海龍賣場精品間相繼停業進行改造,李開復旗下創新工場等高新企業相繼入駐,開辟中關村新文化。
改造后的海龍賣場
中關村賣場誠信的缺失,讓中關村賣場的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部分商家已經提前選擇成為了網絡賣家,這種成本更低,信譽更好的經營模式。在西區改造過程中,海淀區政府已經開始限制新營業執照的發放,加之競爭的激烈,中小商戶退出賣場,中關村鼎好、e世界出現部分柜臺閑置。
順豐租賃的鼎好四層柜臺
在中關村生意淡淡遠去的時候,網購開始興起。以京東商城、亞馬遜商城的B2C開始以誠信獲得用戶的支持。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心儀的產品,點擊鼠標即可享受簡單購物的樂趣。淘寶商城則借助依舊良好的價格優勢成長,中關村商戶借助淘寶將產品銷往了全國。每天下午5-6點鐘成為了賣場最繁忙的時候,為了方便商家快遞,順豐快遞更是直接將營業網點搬到了鼎好柜臺。
今日中關村走向繁華商業區
今日中關村走向繁華商業區
據史料記載(也沒準是野史,關于中關村名稱的由來有多個說法),據傳清代的時候有一位總管大太監,在這里購置了幾十畝地,打算以后作為養老和葬身之地。死后被安葬在了這里,得名“中官墳”,“中官”二字在過去有太監的意思。以后又死了太監也往這里埋,時間長了,這一帶成了專門埋葬太監的墓地。形成村落后,人們因忌諱“墳”而改稱,并訛為“中官村”,以后又諧音為“中關村”。
調侃一下中關村名稱的來源。如今中關村發展已經有20多個年頭,從起步到興盛再到如今的改造。中關村零售行業在淡淡遠去,換來的是一個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形象。
中關村廣場步行街為中關村添加了新的消費活力
看看如今的中關村,歐美匯、新中關、家樂福成為了中關村繼電子零售之后又一大消費支柱。晚間中關村廣場旱冰、歌舞為喧囂之后的中關村添加了一絲生活的氣息。地鐵、天橋的竣工有效的緩解了中關村地區的交通壓力。城管治理則少了小廣告和黑導購。
如今中關村
作為“村里人”,我見證著中關村變化。10年前百余家DIY品牌爭鳴,如今DIY產品還能夠活躍的品牌已經屈指可數。從興盛到成熟,行業在不斷轉變,以中關村為代表的3C零售產業在轉變。未來的市場屬于誠信經營以及高質量的服務享受。我們不知道未來中關村傳統賣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關村以及其代表的中國IT行業將走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