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國際化發展結出碩果

日期:2012-11-02  來源:《中關村》
[字體: ]

 Rich Fruits of Z-Park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中關村(5.81,0.08,1.40%)國際化發展報告》顯示,經過多年的努力,中關村在資本、人才、技術、市場諸領域的國際化進程已獲得了較大進展。

  The Z-park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port shows, after years of effort, Z-park has got great progres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talent, technology, market. 

  中關村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化是其重要的一個環節。2012年 9月,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合作發布的《中關村國際化發展報告》顯示,經過多年的努力,中關村的國際化進程已結出累累碩果。

  外資企業已成為

  中關村經濟重要力量

  2011年,中關村入統的外資企業(含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共1744家,總收入占示范區比重超過三成,工業總產值占示范區比重近一半,出口占示范區比重超過六成。

  外資企業在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影響力較大。2011年,這三個領域的外資企業數量分別是1032家、210家和133家。從總收入看,電子與信息、先進制造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藥領域分別占據一、二、四的位置,2011年這三個領域的總收入分別達到3659.8億元、1355.1億元和257.4億元,占示范區該領域總收入的比重均超過30%,其中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外資企業總數入接近示范區的一半。

  在外企中,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亮點是,外資研發機構成為中關村地區外企力量中的亮點。

  2011年,示范區外資研發機構數263個、科技活動人員數2.8萬人、科技活動經費89.5億元。外資企業研發機構已成為示范區科技活動的新生力量,對于促進示范區產業技術競爭升級,加快高端創新人才的培養聚集,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增強示范區整體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查顯示,外企研發機構呈現這樣的特點:1、研發機構人員規模較大、投入較多。2011年示范區外資研發機構人員平均規模為107人,從業人員規模前十的外資研發機構中,從業人員規模均超過500人以上。此外,平均每家外資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為3405萬元,排在前十位機構的科技活動經費都在2億元以上。愛立信[微博](中國)通信有限公司的研發經費達到17.9億元,研發人員數達到2364人,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聯想(北京)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研發經費為9.8億元,研發人員數為952人。2、近一半的研發機構集中在電子信息領域。最多的是從事電子與信息的研發機構,有127個,占外資研發機構總數的48.3%;其次是從事先進制造技術研發的有49個,占總數的18.6%,第三位的是從事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的研發機構,共27個,占總數的10.3%。這三個領域的研發機構占總數的近八成。3、調查發現,近75%的科技經費來自企業內部。2011年,示范區外資研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為122.6億元,其中來自于企業內部的資金為91.2億元,企業資金籌集比達到74.4%。有148個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資金籌集比達到了100%,如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聯想(北京)有限公司、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等。還有13個研發機構超過90%。

  資本國際化

  拓寬中關村企業發展渠道

  國際資本的進入,開闊了中關村企業的視野,給企業提供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運營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與國際科技、經濟聯系交流的機會和平臺,促進了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促進了企業實力的快速提升。

  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機構成為利用外資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中關村備受境外投資機構關注,諸多境外投資機構集聚中關村,參與融入企業創新發展,如IDG、老虎基金、DCM等。境外投資機構的到來,一方面有力支持了處于初創期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2011年創投支持的新創辦企業總數突破4000家,另一方面也幫助企業做好上市、特別是境外上市的準備,2010、2011年在美國上市的全部17家企業,均得到了創業投資的支持。比如,柯萊特公司獲得IBM[微博]、中國創投、花旗銀行等機構的支持;高德軟件獲得華登國際、凱鵬華盈、紅杉資本等的支持;環球天下教育獲得賽富基金的支持。最近在互聯網領域屢屢發起爭端的奇虎360則獲得紅杉中國、鼎暉創投、IDG、高原資本、經緯中國等的支持。可以說,境外創業投資在推動企業快速成長、搶占市場先機、增強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特別是促進企業上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推動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境外上市產生了什么樣的效益呢?顯然,它為企業全球配置資源提供了廣闊舞臺。通過境外上市,企業不僅可以使企業加快做強做大,還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更好地參與國際科技經濟競爭與合作,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水平。

  截至2012年3月,示范區共有79家企業境外上市,占示范區上市企業總數(211家)的37.8%,境外IPO融資額693.5億元,占示范區企業IPO總數的37.6%。其中,在美國納斯達克[微博]上市企業最多,達到29家,在香港上市24家,位居第2;在紐約上市為19家,名列第3。但從IPO融資額來計算,在香港上市企業的融資額最多,達到256.2億元,而紐約上市企業和納斯達克上市企業分列第2、3位。

  總體而言,中關村的境外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市場。中關村在美上市企業48家,占境外上市企業的近2/3。IPO融資額占中國概念股在美上市IPO的約20%,近八成中關村在美上市企業IPO融資額超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中關村板塊已經形成,納斯達克初步形成了以百度[微博]、亞信、新浪、搜狐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概念股板塊;在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形成了以新東方、安博教育[微博]、學而思、學大教育、環球雅思、全美測評、弘成教育等為代表的中國教育概念股板塊。這種板塊效應對未來中關村企業繼續到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產生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也極大的提升了中關村的投資價值。

  2011年,中關村管委會先后和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通過簽署協議,雙方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境外上市的橋梁和紐帶,為提高中關村國際知名度、推進中關村企業整體上市,提供了有利機會。

  人才國際化

  優化中關村人才結構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隨著創新發展進程的加快,中關村對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港澳臺和外國國籍人才數量穩步上升,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有力促進帶動了企業和園區的國際化發展。

  調查發現,留學歸國人員已經成為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近年來,借助于中央“千人計劃”、“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引進工程,中關村不斷優化了創新創業環境,吸引集聚了數量眾多的海外留學人才,特別是一批高端領軍人才,有力支撐促進了中關村的創新發展。中關村的留學歸國人員呈現以下特征:一是數量規模比較龐大,學歷結構更為高端。2011年示范區企業歸國留學人員達到13704名,占國家級高新區留學歸國人員總數的兩成。高學歷人員占比不斷提高,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達到74%。二是集聚了一批領軍型人才。截至2012年5月,示范區累計492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約占北京地區入選人數的八成,占全國的21.7%;223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入選人數的74.1%;97人(或團隊)入選中關村“高聚工程”。此外,留學歸國人員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目前,留學人員在中關村累計創辦企業超過5000家,是國內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目前活躍的企業超過2000家,其中包括百度、搜狐、中星微、啟明星辰(17.50,0.01,0.06%)、奧瑞金(21.16,-0.17,-0.80%)等知名企業。中關村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半數是海歸人才創辦的。

  與留學歸國人員回國創業相配合,中關村建設了不少留學人員創業園。截至2011年底,中關村共建有33家留創園,孵化總面積60余萬平方米,在園企業總數1200多家,海外留學人員2000余人。

  在留學歸國人員之外,還有港澳臺和外國國籍從業人員加入到中關村的大群體中,帶來了更多活力。他們也是中關村人才交流國際化的重要基礎。截至2011年底,在園區的從業人員中,有8991名港澳臺和外籍人員。同時,在示范區就職的外籍從業人員專業層次較高,外籍專家人數1651人,約占外籍從業人員總數的兩成。外籍從業人員的從業領域,涉及了示范區全部的十大技術板塊。其中,電子信息外籍從業人員占比較大,2011年電子信息外籍從業人員5026人,占比55.9%;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現代制造分別居于第二、第三位,人數分別為1315人和1254人,占比為14.6%和14.1%。這三個領域從業人員占比達到84.6%。中關村還出現了一批聘用外籍從業人員較多的企業。2011年,中關村聘用外籍從業人員的企業共有1301家,占企業總數的8.7%。外籍從業人員數量前十位的企業都超過了百人,其中中油測井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最多,為1049人。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的外籍從業人員為478人,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的外籍從業人員為454人。

  技術國際化

  彰顯中關村科技實力

  近年來,示范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研究開發出了諸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技術,并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技術輸出有力提升了中關村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

  調查顯示,中關村的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額快速增長。2011年中關村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額583.9億元,是2006年(63.3億元)的9.2倍;占中關村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44.2%,占北京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額的比重74.6%。中關村技術出口領域涵蓋了中關村的十大技術領域,其中電子信息技術是技術出口項目最多的領域,說明電子信息市場的活力和中關村的重要技術能力。但成交額最大的則是核應用技術項目和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分別占比22.55%和21.65%。

  中關村的技術輸出出口地區也日益多元化,目前有美國、芬蘭、日本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與委內瑞拉達成技術交易6項,涉及138.9億元,與美國達成技術出口達到167項。委內瑞拉在合同成交額方面位列第1、2位。而美國則是中國技術輸出合同項目最多的國家。

  此外,國際專利數量反映出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示范區企業擁有的有效專利數中境外授權達到859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中境外授權777件,其中,示范區企業獲得歐美日專利授權數達到283件,較2010年246件增長15%。而2010年獲得歐美日專利授權數比2009年的漲幅高達43.9%;發明專利達到156件,增長24.8%。

  與眾多的專利申請相呼應的,中關村制修訂國際標準促進國際技術和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共形成國際標準18項。從2006年到2011年,示范區內企業和各類高校院所主導制修訂的國際標準數量已經達到了86項,有力增強了中關村在國際市場上產業發展關鍵環節的主導權,提高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市場國際化

  拓寬企業發展空間

  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不斷擴大產品出口規模、優化產品出口結構的同時,主動利用國際市場參與全球技術和產業資源的配置,有力促進了示范區國際化發展的進程。體現在:一是示范區企業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對外貿易平穩發展,實現進出口總額604.2億美元,占北京市進出口總額的15.5%。示范區進口366.9億美元,占北京市的11.1%;出口237.3億美元,占北京市的40.2%。二是示范區企業進出口多元化發展的格局漸趨明顯。其中,進出口貿易領域呈現多元化。在電子信息業仍然占據絕對領先位置的情況下,先進制造、新能源等領域進出口貿易呈現強勁增長勢頭。2011年兩個領域的進口總額達到246.9億美元,占示范區進口總額的近三成。其次,出口企業和產品以及出口目標市場呈現多元化。目前,示范區企業出口的目標市場是歐洲、美國、東南亞、港澳臺、日本五個區域,占出口總市場的93.2%。其中歐洲市場是中關村示范園區的最大目標市場,2011年實現出口收入82.8億元人民幣,占示范區產品出口收入的近六成;出口到日本市場的產品出口收入16.1億元人民幣,占示范區產品出口收入的11.2%。

  除了規模擴大和多元化的趨勢之外,我們注意到一個重要的跡象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正主動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越來越多企業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國外。這些企業不僅限于通過產品出口這種模式實現國際化,還根據自身發展規劃,結合目標市場實際情況,揚長避短,探索出了建立生產機構、組建研發機構、拓展銷售網絡、共建合資公司、創建企業孵化器、海外融資、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國際化聯盟、技術輸出等形式多樣的境外發展模式,適應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初步實現了進入國際市場的目標。

  毫無疑問,上述國際化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中關村政府管理主導下的國際化環境建設。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國際化環境建設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國際化工作推進體系初步建立,支持和引導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際商務環境、語言環境日益優化,為示范區企業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技術和產業競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示范區從加強國際合作、深入參加展會、積極舉辦各種國際活動等多個方面著手,開展多內容、多形式、多角度的國際交流,不斷提升著園區國際化發展水平。2011年中關村科技園共組織了66家示范區企業(組團總人數256人),參加了7個國際知名展會。2012年,計劃組織參加11個國際展會。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關村各類高水平國際論壇開展得有聲有色,比如由政府主辦的定位高端的中關村論壇,以及政府鼓勵企業、協會、聯盟等行業組織主辦的各種專業論壇。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園區與世界的交流正不斷加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