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湖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是當今世界的重大課題。只講保護,不講發展,其結果往往并不利于保護;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其結果必然是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為了那一湖清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需要達到保護和發展的協調統一,這其中的探索是一筆寶貴財富
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這標志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城鄉統籌、造福子孫后代的必然要求,不僅關乎環鄱陽湖地區、關乎江西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還關乎我國東南腹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改善,有助于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示范。”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說。
繼承突破,應運而生
二十多年期待今朝夢圓
早在1983年,江西省就開始實施“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鄱陽湖是長江水流名副其實的調節器,水量和水質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用水安全。遵循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貧”這一全新的生態修復和發展模式,江西省實施“滅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紀綠色工程”三大戰役,森林覆蓋率增長近1倍,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近2/3,鄱陽湖湖體面積增加40%多,直接帶動500余萬貧困人口脫貧。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對原有區域發展戰略的繼承、提升和突破。”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說。江西正處在人均GDP由2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重要時期,國內外實踐表明,這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同時也是資源能源壓力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質量容易惡化的關鍵時期,必須探索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子。
2008年4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工作動員大會在南昌召開,標志著這項重大戰略實施進入實質階段。當年9月,江西正式向國家有關部委上報《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今年4月15日,國家發改委會同20多個部門80余人,來到江西鄱陽湖地區開始實地調研,專家專題組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7月14日,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該規劃被印發至25個部委征求意見。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有定位,才會有地位
“三區一平臺”挖掘地區潛力
《規劃》明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國土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從區位來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依托長江,上連湘楚、下通皖江,同時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既與沿海發達地區山水相連,又與中西部地區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點。該區域以占江西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是江西綜合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
有定位,才會有地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總結起來講,就是“三區一平臺”,即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和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
“圍繞‘三區一平臺’的總體定位,江西今后著力構建‘四大支撐體系’、重點打造‘十大產業基地’。”江西省省長吳新雄介紹,要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調配有效的水利保障體系、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光電、新能源、生物及航空產業基地,改造提升銅、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產業基地。
“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離不開各大河流源頭地區的主動策應,離不開各大河流上游地區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各大河流沿岸地區的積極參與。”蘇榮告訴記者,應充分發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龍頭作用,以長江、浙贛鐵路和京九鐵路為依托,以沿江、沿線城市為支撐,引領帶動周邊地區和革命老區加快發展,注重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著力形成以點帶軸、以軸促面的城鎮集群發展模式,注重構建新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著力促進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公共資源、自由流動生產要素,注重帶動革命老區加快發展,著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革命老區發展能力。
保護發展,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