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法規標準 > 正文

環保部重拳整治危險廢物 鉻鹽等行業面臨大考

2011-09-03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針對鉛酸蓄電池的環保風暴剛過,環保部針對鉻鹽、多晶硅等行業的危險廢物處理不力亂象,再次吹響了環保整治的號角。業內人士認為,針對問題企業先停產再整頓的嚴厲措施,將在短期內推高相關產品的價格,但從長期看,則有利于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行業實現健康良性發展。

  “十一五”鉻渣整治目標未完成

  鉻鹽是我國無機化工主要系列產品之一,廣泛應用于冶金、制革、顏料、染料、香料、金屬表面的處理、木材防腐、軍工等工業中,據中國無機鹽協會統計,我國國民經濟中約15%的產品與鉻化合物有關。

  而擁有劇毒的鉻渣主要產生于鉻鹽行業及少數金屬鉻企業的重鉻酸鈉生產過程中,鉻渣中含有的六價鉻易溶且不穩定,具有強氧化毒性,可以對人體、農作物機體造成損傷。

  截至目前,我國仍有大量鉻渣的堆放和填埋不符合危險廢物處置要求,部分鉻渣甚至堆存于重要水源地和人口稠密地區,這些未經無害化處置的鉻渣嚴重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

  兩個多月前,與云南省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的兩名承運人將5000余噸鉻渣非法傾倒在曲靖市麒麟區農村的路邊和山坡上,引發后果嚴重的“非法傾倒鉻渣致污”事件,就是我國目前鉻渣處理亂象的最殘酷寫照。

  早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和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就曾聯合發布《鉻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該方案提出,力爭到2006年,實現鉻鹽生產企業當年產生的鉻渣全部得到無害化處置;在2008年底前,實現環境敏感區域鉻渣無害化處置;在2010年底前,所有堆存鉻渣實現無害化處置,徹底消除鉻渣對環境的威脅。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五年前兩部委提出的鉻渣整治目標顯然沒有完成。

  在中國化工網公布的《無機鹽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摘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鉻鹽當年產生的含六價鉻鉻渣要實現100%綜合利用或無毒化處置,徹底完成歷史遺留的鉻渣無毒化處置或綜合利用。

  假設“十二五”末上述目標可以實現,那也較原來兩部委提出的既定鉻渣整治目標整整晚了5年時間,這也意味著,這5年間類似云南曲靖的鉻渣污染將隨時可能再次出現。

  問題企業先停產再整頓

  2010年,全國各地發生多起較大鉛污染事件,其中一半以上由鉛酸蓄電池企業引起。受此影響,2011年3月,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開始聯合整治鉛酸蓄電池行業。

  據環保部的數據統計,截至7月31日,各地共排查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再生鉛)企業1930家。其中取締關閉、停產整治與停產的企業共計1598家,占全部排查企業的83%。

  與鉛酸蓄電池門檻行業較低、規模較小不同,鉻鹽行業門檻相對較高,企業數量更少。

  有鑒于此,此次針對鉻鹽行業的環保整治,從規模上將不及鉛酸蓄電池行業,但整治的方式和決心卻與早先的行動類似。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針對鉻鹽行業的環保整治,原則上與早先環保部對鉛酸蓄電池行業的整治原則一致,環保部將采取最嚴格的措施,對有問題的企業,一律采取先停產再整頓的原則,防止企業的拖延行為。

  針對鉻渣污染的行業自查行為已經開始。8月22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及鉻鹽分會專門就當前的鉻渣污染問題在北京召開了《鉻化物生產企業廠長經理緊急工作會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參加會議,國內現有14家鉻鹽生產企業13家到會,其中7家企業主要負責人參會,此次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當事方之一的云南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也在本次會議上做了深刻檢討。

  盡管鉻鹽行業的鉻渣處置問題多多,但從鉻鹽行業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看,基本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產業發展趨勢一致,將為今后的鉻鹽整治工作減少難度。

  據中國無機鹽協會統計,目前我國鉻鹽行業生產能力為33萬噸,實際年產量27.28萬噸;常年開工企業有14家,主要分布在我國河北、內蒙和遼寧及中西部地區。

  而在2005年,我國鉻鹽生產企業達25家,生產能力為32.9萬噸。也就是說,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國鉻鹽生產企業減少了11家,但是企業平均產能由1.26萬噸/年增至2.6萬噸/年。

  環保風暴波及多晶硅行業

  此次全國范圍內的危險廢物整治行動,除了鉻鹽這一重點行業外,另一受波及的重要行業是多晶硅。

  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的最大副產品是四氯化硅,未經處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種具有強腐蝕性的有毒有害液體,處理四氯化硅需要在多晶硅生產工藝中安裝相關回收設備,實現循環利用,但是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到。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實現了清潔化生產,但也有部分企業尚未掌握四氯化硅的回收技術,估計這一比例在10%左右。

  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家俱樂部日前編寫的《中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路線圖》中指出,國內一些多晶硅企業環保不達標,卻在追求利潤的情況下依然開工生產,生產的副產品四氯化硅未能實現完全循環利用,因此多晶硅成本超過50美元/kg。

  據航天機電總經理助理李紅波介紹,如果采用相關技術實現四氯化硅的循環利用,可以使每噸多晶硅的生產成本減少30元左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歐美地區多晶硅產能很大,如果從工藝技術上無法實現四氯化硅的有效控制,多晶硅就不可能在環保標準嚴格的發達國家繼續生產。

  他認為,在目前技術下,實現四氯化硅的無害化處理是可行的,之所以還有環保問題存在,主要是部分廠家工藝技術不到位、環保管理執行不嚴格所致。

  針對上述問題,趙華林表示,對于沒有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的多晶硅企業,也將采取與鉻鹽行業類似的措施加以整頓。

  “十一五”鉻渣整治目標未完成

  鉻鹽是我國無機化工主要系列產品之一,廣泛應用于冶金、制革、顏料、染料、香料、金屬表面的處理、木材防腐、軍工等工業中,據中國無機鹽協會統計,我國國民經濟中約15%的產品與鉻化合物有關。

  而擁有劇毒的鉻渣主要產生于鉻鹽行業及少數金屬鉻企業的重鉻酸鈉生產過程中,鉻渣中含有的六價鉻易溶且不穩定,具有強氧化毒性,可以對人體、農作物機體造成損傷。

  截至目前,我國仍有大量鉻渣的堆放和填埋不符合危險廢物處置要求,部分鉻渣甚至堆存于重要水源地和人口稠密地區,這些未經無害化處置的鉻渣嚴重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

  兩個多月前,與云南省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的兩名承運人將5000余噸鉻渣非法傾倒在曲靖市麒麟區農村的路邊和山坡上,引發后果嚴重的“非法傾倒鉻渣致污”事件,就是我國目前鉻渣處理亂象的最殘酷寫照。

  早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和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就曾聯合發布《鉻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該方案提出,力爭到2006年,實現鉻鹽生產企業當年產生的鉻渣全部得到無害化處置;在2008年底前,實現環境敏感區域鉻渣無害化處置;在2010年底前,所有堆存鉻渣實現無害化處置,徹底消除鉻渣對環境的威脅。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五年前兩部委提出的鉻渣整治目標顯然沒有完成。

  在中國化工網公布的《無機鹽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摘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鉻鹽當年產生的含六價鉻鉻渣要實現100%綜合利用或無毒化處置,徹底完成歷史遺留的鉻渣無毒化處置或綜合利用。

  假設“十二五”末上述目標可以實現,那也較原來兩部委提出的既定鉻渣整治目標整整晚了5年時間,這也意味著,這5年間類似云南曲靖的鉻渣污染將隨時可能再次出現。

  問題企業先停產再整頓

  2010年,全國各地發生多起較大鉛污染事件,其中一半以上由鉛酸蓄電池企業引起。受此影響,2011年3月,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開始聯合整治鉛酸蓄電池行業。

  據環保部的數據統計,截至7月31日,各地共排查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再生鉛)企業1930家。其中取締關閉、停產整治與停產的企業共計1598家,占全部排查企業的83%。

  與鉛酸蓄電池門檻行業較低、規模較小不同,鉻鹽行業門檻相對較高,企業數量更少。

  有鑒于此,此次針對鉻鹽行業的環保整治,從規模上將不及鉛酸蓄電池行業,但整治的方式和決心卻與早先的行動類似。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針對鉻鹽行業的環保整治,原則上與早先環保部對鉛酸蓄電池行業的整治原則一致,環保部將采取最嚴格的措施,對有問題的企業,一律采取先停產再整頓的原則,防止企業的拖延行為。

  針對鉻渣污染的行業自查行為已經開始。8月22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及鉻鹽分會專門就當前的鉻渣污染問題在北京召開了《鉻化物生產企業廠長經理緊急工作會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參加會議,國內現有14家鉻鹽生產企業13家到會,其中7家企業主要負責人參會,此次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當事方之一的云南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也在本次會議上做了深刻檢討。

  盡管鉻鹽行業的鉻渣處置問題多多,但從鉻鹽行業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看,基本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產業發展趨勢一致,將為今后的鉻鹽整治工作減少難度。

  據中國無機鹽協會統計,目前我國鉻鹽行業生產能力為33萬噸,實際年產量27.28萬噸;常年開工企業有14家,主要分布在我國河北、內蒙和遼寧及中西部地區。

  而在2005年,我國鉻鹽生產企業達25家,生產能力為32.9萬噸。也就是說,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國鉻鹽生產企業減少了11家,但是企業平均產能由1.26萬噸/年增至2.6萬噸/年。

  環保風暴波及多晶硅行業

  此次全國范圍內的危險廢物整治行動,除了鉻鹽這一重點行業外,另一受波及的重要行業是多晶硅。

  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的最大副產品是四氯化硅,未經處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種具有強腐蝕性的有毒有害液體,處理四氯化硅需要在多晶硅生產工藝中安裝相關回收設備,實現循環利用,但是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到。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實現了清潔化生產,但也有部分企業尚未掌握四氯化硅的回收技術,估計這一比例在10%左右。

  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家俱樂部日前編寫的《中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路線圖》中指出,國內一些多晶硅企業環保不達標,卻在追求利潤的情況下依然開工生產,生產的副產品四氯化硅未能實現完全循環利用,因此多晶硅成本超過50美元/kg。

  據航天機電總經理助理李紅波介紹,如果采用相關技術實現四氯化硅的循環利用,可以使每噸多晶硅的生產成本減少30元左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歐美地區多晶硅產能很大,如果從工藝技術上無法實現四氯化硅的有效控制,多晶硅就不可能在環保標準嚴格的發達國家繼續生產。

  他認為,在目前技術下,實現四氯化硅的無害化處理是可行的,之所以還有環保問題存在,主要是部分廠家工藝技術不到位、環保管理執行不嚴格所致。

  針對上述問題,趙華林表示,對于沒有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的多晶硅企業,也將采取與鉻鹽行業類似的措施加以整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