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上海律師朱斌收到深圳南山法院口頭通知,其提交的微信公眾號抄襲的起訴狀已被立案,書面受理通知已經發出。有關專家認為,通過這一國內首起針對公眾號抄襲的案例,或能探索出一條微信公號的維權之路。
“起訴是必要的反擊”
3月中旬,上海高朋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斌受“花邊閱讀”和“異見”委托,向深圳南山法院提交民事起訴狀,起訴涉嫌抄襲的“釀名齋”和“文字撰稿人”。這些原被告都有個共同身份,就是“微信公眾號”。
這起訴訟也是自媒體網站“一道網”的首個公益維權項目。一道網CEO、版權公益維權發起者連清川告訴記者:“一道網通過授權協議,讓自媒體人將維權的權利委托給一道網,由一道網來承擔維權中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我們希望開個好頭。”
在起訴狀中,本次起訴累計索賠金額約2.2萬元。朱斌告訴記者:“在確定索賠金額時,我們考慮了作品的類型和創作難度、被告的侵權故意、使 用方式和數量等因素。并且參考類似作品的賠償額,再加上維權的合理費用,包括證據保全公證的公證費和符合政府指導價標準最低標準的律師費。”
“起訴是必要的反擊”,連清川說,“如果抄襲者被起訴只是小概率事件,并且被起訴后所付出的代價也不高,僅靠道德約束是無法遏制微信版權侵權的。”
第三方機構接棒公益訴訟
微信公眾號文章“1人寫作,99人抄襲”,為什么站出來維權的卻少之又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償失。
一道網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筆賬,“為證明別人抄襲,你得去公證。在上海,公證費用要近2000元,還有花上一周時間。律師費至少得3000元,法院受理后,還需要差旅費。整個維權活動進行下來,沒有一兩萬元和一兩個月是搞不定的。”
個人維權成本過高,于是就有了第三方機構代理維權,由此大大降低了公眾號的維權成本。連清川告訴記者:“一道網將開放維權申訴報名入口,將版權維權活動持續下去”。
“新媒體排行榜”的創始人徐達內也向記者表示,“新媒體排行榜”也推出了“原創版權法律援助計劃”,準備集合一批原創者集體起訴抄襲者。
在第三方機構的介入下,未來針對公眾號抄襲的起訴會越來越多。“問卷網”針對1300多名自媒體調查顯示,如果有公益組織維權,超過60%的自媒體愿意積極維權。
對抄襲者的另類“制裁”
由135名自媒體組成的“文藝聯萌”是一個自媒體聯盟。面對抄襲,“文藝連萌”的態度是“不合作”“拉黑”。所謂不合作,就是不轉、不推非原創公眾號的文章;所謂拉黑,就是大家共享頻繁抄襲的公眾號名單,拒絕與這些公眾號有任何往來。
由于不少公眾號是憑著在“新媒體排行榜”排名來明碼標價廣告費,為表達對原創的支持,2月份開始“新媒體排行榜”就剔除了多個“存在嚴重抄襲剽竊嫌疑”的賬號,其中就包括抄襲大戶“清華南都”。
在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看來,面對抄襲,只靠單一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利益相關方都努力,原創者舉報、網絡投訴、平臺作為,聯合建立一種社會化反抄襲機制,才能讓抄襲者無所遁形。
分析當抄襲成了行規 朋友圈閱讀還能走多遠?
“當你看到朋友圈里有三個不同圈子的朋友分享同一內容時,這篇文章就必須馬上轉發。”這樣一則被微信營銷界普遍認同的行規,正將越來越多的“營銷墨水”灌進朋友圈,同時也將剛剛有所收斂的抄襲之風再次興起。
“復制粘貼已經成為一些新媒體公司對編輯崗位的‘硬性要求’。”一位管理5個營銷公眾號網絡公司新媒體編輯向記者透露,為了吸引點擊率和眼球以達到客戶要求,除了“標題黨”等傳統手段,公司要求她每天緊盯百度熱詞和朋友圈熱文,抄襲“最熱文章”。
自2月1日新華社連發三文批微信平臺抄襲后,眾多原創者及原創平臺積極響應,微信平臺隨后也推出“原創保護功能”等“零容忍”舉措打擊抄 襲,抄襲舉報處理數量也從每周200余篇上升到每天600余篇,然而隨著“改頭換面式”的抄襲手段更加隱蔽,互聯網的抄襲盜版之風仍然在大肆蔓延。
根據近日發布的《中國微信500強月度報告》可以看到,前500強微信公眾號中對于熱門文章的抄襲群體已近3成。該報告對今年3月份微信閱 讀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后發現,在閱讀數最高的1萬篇內容中,標題重復次數大于等于2次的重復內容高達2756篇,其中絕大多數為反復利用的“無版權內容”。
作為已擁有800萬公眾號、超過6億用戶的微信平臺,測試中的原創保護功能和現有舉報機制仍難以遏止抄襲,導致內容同質化現象仍然很嚴重。
新媒體排行榜創始人徐達內說,在高度重復的內容中百科類公眾號占據60%,而幽默類公眾號占21%、情感類占5%。
徐達內介紹,3月份有篇文章先后被125個微信500強賬號推送過,產生了40篇十萬以上閱讀量,總閱讀數在800萬以上。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登上3月份微信閱讀數量最高榜單,還是由于數以百計的公眾號“復制+粘貼+發布”的“傳幫帶”的結果。
“這樣一篇文章的產值也是驚人的。”國內某公關公司資深運營總監王明光(化名)告訴記者,許多公眾號不僅可以依靠這樣的累計閱讀來彰顯自己的影響力,躋身“大V”行列獲得社會效益甚至左右輿論,而且還可能贏得少則千百元多至數萬元不等的廣告報價。
根據2014年微信團隊發布的數據顯示,微信平臺每個用戶日均閱讀量快速增長已達到5.86篇文章,用戶最高閱讀量達到日均20篇。而媒體和自媒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活躍”作用,朋友圈對微信的整體活躍度更是舉足輕重。
作為每天離我們身體最近的信息載體之一,微信現階段版權保護的作為確實難以讓人滿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等專家認為,除了開發新的版權保護方式,更重要的是對現有監管方式的落實和加強。
據了解,近期微信公眾平臺已開始邀請部分個人自媒體賬號進行內測,體驗全新升級的“原創保護功能”,符合條件的賬號將可以獲得集原創聲明、贊賞、評論、頁面模板的組合功能。此外,微信公眾平臺也開始采取優化廣告收入結算算法等措施,進一步鼓勵和保護原創利益。
“波浪式發展的抄襲大潮正在朋友圈內挑戰用戶的底線,抄襲泛濫正在侵蝕朋友圈的未來。”一位原創者在微信群中感言道出了人們對抄襲現象的擔 憂。面對整個互聯網環境的抄襲現象,凈化朋友圈不僅需要更多原創者、用戶的積極舉證和參與、公眾賬號運營者的自律規范,同時更需要全行業一起攜手努力,凈 化互聯網不良風氣,維護微信平臺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