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估算,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每年能夠吸收1.9億噸到2.6億噸的溫室氣體。在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Nature》)雜志上,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樸世龍研究員和方精云教授公布了上述結論。
中國目前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弄清楚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吸收或者說抵消人為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對于科學評估全球變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對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立場有著直接的影響。
因為如果能確認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的話,這就意味著中國每年凈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會有所下降。這有利于緩解中國面臨的壓力,同時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緩沖空間。
但由于地球系統本身十分復雜,要準確地做出估算,也十分困難。所以,這方面的研究一直非常滯后,甚至可以說處于空白狀態。
為此,北京大學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小組,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和資源清查數據、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數據、遙感數據以及氣象數據,借助遙感、GIS等最新技術支持,展開了對中國陸地碳匯/碳源問題的綜合研究。
樸世龍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次研究過程中,他們在國內首次使用了國際上流行的大氣反演模型,來估算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平衡能力。之前,由于中國的觀測站太少,數據點太少,所以長期以來只能運用一兩個簡單的生態模型來進行粗略估算。
研究結果顯示,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工業源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有大約28%到37%都被陸地生態系統所吸收。
此外,樸世龍還提到,由于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薪材、木炭以及稻草等農作物的使用率降低,也大大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秸稈還田等農業管理措施的加強,都增加了中國農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積累。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工業源溫室氣體的能力,要明顯高于歐洲7%到12%的比重,已經跟美國20%到40%的比重大體相當。
不過,研究也顯示,中國各個地區的森林、灌木乃至農作物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也不盡相同。
由于氣候和植被覆蓋率的原因,中國南方是最大的溫室氣體吸收“貢獻者”,大概占到了65%的凈吸收量;而東北地區由于生態退化以及過度開墾,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不僅未能有效吸收溫室氣體,自身還會產生溫室氣體。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每年僅化石能源消費,就會產生31億噸溫室氣體;大概只有6%到8%的溫室氣體,能夠被陸地生態系統所抵消掉。
對于這種預測,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研究員則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由于中國的人工林不少目前還都是幼林,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還會繼續增強。
當然,他也對《財經》記者強調,鑒于單位GDP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中國仍需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